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资讯

坚定文化自信拥抱新时代!知名诗人学者发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

时间:2020-11-18 17:44:31 来源:zgwhb.cn 编辑:佚名 阅读:手机版

把握时代脉搏,共话诗歌传播与文化建设。11月18日,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协《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承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二届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在泸州举行,媒体界、文化界的嘉宾齐聚酒城,就“自然、生态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展开讨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洪波出席了本次论坛,《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担任主持。

王洪波在致辞时提到:“新时代诗歌创作与中国白酒文化的未来发展愿景,要拥抱文化创新,塑造理性、健康、快乐的饮酒新文化;要拥抱文化自信,展示富强、民主、文明的祖国新面貌;要拥抱文化开放,共建平等、包容、和谐的国际新环境。要用全球通用的文化语言和艺术形式讲述酒香四溢的‘中国故事’。”

本次论坛对话共分为三轮,围绕主题,嘉宾们就诗学思考、诗歌写作、诗歌传播方面展开了热议,通过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共同为新时代诗歌文化、媒体艺术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康伟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在以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为主要推动力的媒体剧变中,诗歌与传媒的关系如何重塑,诗歌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对问题答案的追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基于诗歌和诗学意义上的,但很明显早就溢出了诗歌和诗学的边界,而指向了更为广阔的场域。

杨克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

今天来谈生态,我个人理解,生态就是现代化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环境的美好,而不仅仅是回到远古的或者是原来的自然环境。新时代,诗歌文化也迎来新的生态。新时代产生了很多高科技,对我们写诗来说,可能是一个有利的方式,因为诗歌虽然是一种最古老的文体,但我曾经说万古常新,新媒体是比较好的承载诗歌的载体。作为诗人,我对新媒体的文化环境是一个拥抱的态度。

梅国云

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小说书写的载体,始终要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现在人人都是做传播的媒体人,但是能够达到诗人们心想事成传播效果的并不多。很多优秀的诗人,只有被媒体或者是平台发现了,才能摆脱“锦衣夜行”的局面。所以,这必须要有策划,这是一个融媒的效应。

自然写作,除了自然生态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情感的表达必须是真实真诚的一种自然的表达。优秀的诗人,他的情感表达力是强大的,他不去修饰,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仁山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诗人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新时代,我们如何继承古人的文脉,如何让我们的诗迸发新的激情新的朝气?这对我们的诗、对我们的作家提出了挑战。新时代,新在哪里?是新在大环境变了,我们的精神面貌变了。我们推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片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不是封闭的,而是跟经济文化,跟社会紧密相连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诗人要用精神思考来追问这个时代。我们人活着,需要衣食住行,需要物质条件,但是仅有物质条件并不能让我们幸福。作为诗人,我们的精神充实,我们心中有理想有激情,笔下才能有乾坤,才能写出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作品。

唐燎原

当代诗歌批评家

诗人在写作时,是在纸质媒体发表,还是在自媒体上、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会带来不一样的写作形态。给纸质刊物写诗,诗文会更郑重其事一些,酝酿的时间可能也比较长,写得更严肃、更认真。同时,对诗人的训练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抱着对纸质媒体投稿的心态,就会是一种传统的严肃的写作,会不断强化诗人写作里面的严肃性,他要跟自己较劲,精益求精;而自媒体上写出来就贴上去,虽然其中也有妙手偶得、浑然天成的东西,但就会有一部分是不可靠的。网络写作,还是需要有精益求精的意识。

董国政

诗人、《解放军报》原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当代中国的关键词之一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的召唤,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今天主要分享三点:

第一,在新时代诗人的使命与传媒的使命是高度契合的。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之下,这两者的时代命题本质上是一致的。本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我觉得就彰显了诗人和传媒的使命意识,既体现了诗人的奋进,也展示了传媒的业力。第二,在新时代诗人与传媒构成一种共生的关系,诗人永远也离不开传媒,传媒更离不开诗人。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更激烈了,作为个体的人更向往诗与远方,人们渴望通过诗歌找到心灵的家园,回归精神的原乡。传媒紧紧抓住受众短平快的阅读心理,让诗歌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三,诗歌与传媒都处在一个转型期,都需要创新发展。从国际传播来看,诗歌是中国话语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觉得只有更好地构建中国诗歌之塔,才能够更好地营造中国的语境,传递中国的经验,表现中国的气象和中国的精神,我认为这个向度具有唯一性。

梁晓明

《北回归线》主编、一级作家、浙江电视台大型文化活动总策划

讲到文化自信,我觉得文化自信太重要了,我们有的人虽然说自己强大了,但内心反而是怯弱的,所以觉得文化自信特别重要。讲到诗歌与传媒,我非常赞同诗歌需要传媒,诗歌传播离不开媒体,但是媒体传播是不是离得开诗歌是很难讲的。我想讲诗在远方,错!诗不在远方,诗就在我们身边,诗在眼前。

朱学东

资深媒体人

诗歌与媒体有没有关系,肯定有关系。《诗经》那个时候是靠口耳传播,最后真正留下来的是305首,这是孔子删减过的,删减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就是一个有人认可的结果。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以前靠口耳相传,靠文字,今天靠声音就可以传播,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但是这个新的时代有一点小小的挑战,就是重塑诗歌与媒体的关系,甚至重塑诗歌与大众的关系。尤其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时代,它消解我们很多深度阅读的时间,尤其是互联网,但即使是这样,对真正好的诗歌的表达传播,我没有那么多的悲观。

孟登科

南方周末常务副总经理兼研究院秘书长

关于诗歌和媒体的关系,我们这些做传媒,尤其是传统媒体的人,可能对包括诗歌在内的一切优秀的内容,都没有那么乐观。信息革命、介质革命其实给了所有的优秀内容非常好的提高传播效力的平台,按理说,好东西驾着这样的东风可以有更好的传播效力,但实际上我发现并不是。

作为非常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者是文学表现形式,我觉得诗歌要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之上,就是文字。现在这个时代,尤其年轻人,他们的汉文字的能力水平,写作和阅读,我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词“堪忧”,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诗歌了,哪怕是一些深度的新闻报道,可能大家都不会尝试去看。诗歌也好,好的优秀内容也好,我觉得在现在的传播语境下,可能对我们受众的文字能力是提出要求的。

吴重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

今天论坛的主题“自然、生态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当代诗人以诗歌为载体,推动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诗人的使命。作为一名媒体人和诗人,我真切感受到中国《作协》诗刊社和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举办“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诗歌理所当然占有重要位置。我们诗人要体现一种文化自觉,诗歌的自觉,要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这个新时代的使命责任和担当,要用我们的诗歌创作去拥抱新时代,去参与文化建设。

周石星

资深影视媒体人、好莱坞华都影视学院院长、湖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讲到诗和媒体的关系,讲到诗歌的传播,我们要很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大众媒体了,只有分众的媒体,只有小众的媒体,而且每一个人都成为媒体,所以过去一纸风行洛阳纸贵的盛况是永远永远不会再有了。但是诗歌需不需要传播呢?我想需要传播的一定是好的诗歌,一定是能够表达我们人类共情共性东西的诗歌。

泸州老窖举办的此次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开展了到大凉山区、到十八洞村、到贫困地区学校的“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活动,我觉得这恰恰可能是一种更有效更好的诗歌传播方式。我觉得泸州老窖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企业。酒是暖我们的胃,诗是暖我们的心,酒是抚慰我们肉体,诗是抚慰我们灵魂。不管以后媒体如何发展如何变化,不管我们的生态是物化还是优化,我想最后的人类诺亚方舟一定是诗歌,一定是艺术。

李郁葱

诗人,杭州日报文体副刊中心编辑

说到诗歌的朗诵,实际上朗诵跟文字的诗歌是不一样的,但是朗诵对诗歌应该是一种再次的完成。非常遗憾的就是,我们很多传统诗人在朗诵上是弱项,我们当然很反对那种朗诵体,但是真正的朗诵我觉得很好,而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声音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感染力缺乏自信。因为诗人本身很奇怪,都非常矛盾,又要表达自己的很多思想,又要有很多深邃的思想,有很多与众不同的思想,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都很虚荣,需要掌声需要欢呼。如果把这种矛盾处理好了,可能就是一个诗人或者是一个文人最终能够流传下去,能够有这么一些文字流传下去的一个基本的训练。

王宝卿

央视电视栏目制片人

文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文化人的建设,是我们从事的文化生产的建设,而这个建设最核心的是精神建设。写作是高等的精神活动,诗人有可能是对时代最敏感的,我们常说诗歌是一个时代的气质,首先要考察的是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互联网时代带来深刻变化,每个人都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变成一个微粒,一个很小的很微不足道的粒子,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产生广泛的焦虑、迷茫和孤独感。

因为这种微粒化,因为人是社会化动物,是要有组织的,以什么方式组织呢?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圈子,而不同的圈子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诗歌品评的标准,只有在这个标准基础之下才能考虑全民推广的问题,不然就是泥沙俱下,这还需要有很多工作来做。

赵晓梦

《四川日报》文娱部主任

我觉得大众媒体参与进来,对我们诗歌的传播肯定是有推广作用的,有好处,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首先还是应该拿出优质的文本。自然和生态现在是过度书写,现在整个诗坛,大量的征文体的诗歌,抒情的泛滥,我觉得把诗歌庸俗化了,把诗歌的门槛降低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像建设生态文明一样,重建我们的诗歌精神,不然我们谈从高原到高峰那就是一句空话。

李海洲

诗人、作家,《环球人文地理》刊系、摄程网总编辑

自然和生态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的工作。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就是保护与拯救。就像泸州老窖要守护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保护也就没有泸州老窖。对自然和生态,我们除了保护和拯救,内心是两个字——诗意,所有的山水诗都来自于这里,从谢灵运到王维,我们保护和拯救的目的就是为了内心有一些诗意。

谈到新时代文化建设,我觉得就回到一句话:内容为王,我从来不担心纸媒的消亡,我觉得它永远不会消亡,我也不会担心书籍的消亡,好的东西是有人挖掘出来的。

王若冰

诗人,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天水晚报》副总编辑

我这十多年来,由于跟大自然的结合,对大自然的迷恋,这不仅开拓了我写作的天地,也丰富了我对诗歌对人生方方面面的理解。谈到自然和生态问题,我觉得每个生命体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写作者你如果离开跟自然的一种交往交流,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那就是生命本体,你要真正认识理解生命,就要投入到大自然里面去。诗人,也是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我觉得如果对自然不敬畏,就不会敬畏生命,对大自然不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命。回归自然,回归到对大自然的书写,我觉得这就是回归到了诗歌本身,文学本身和艺术本身。因为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产生源头也在那儿。

谈到诗歌传播生态,这个生态也要我们自己来创造。另外我觉得目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新媒体诗歌编辑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问题,这可能是最关键的问题。

黑陶

诗人,《江南晚报》人文周刊主编

众所周知,诗歌本质上表达的肯定是人的生存生活的一些基本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命题,不过诗歌的这种普遍性是通过每一位诗人的特殊性来呈现的,优秀的诗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位诗人的特殊性,可能是由这样几种因素构成:诗人所置身的独特的地域;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生命气质;诗人的独特语言结构。这几种因素当中,独特的地域就契合了今天论坛自然和生态的主题。每一位诗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对于每一个地域公众性的固有印象,我们要去警惕。我感受到的江南元素可能恰恰不是杏花春雨,而是火焰和大海,我觉得江南元素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被藏起来,被严重的忽视了。作为一个诗人来讲,一定要在公共性的词语当中,把诗人个体的那种血肉的东西充实进去,这样才能把这些公共的词语变成属于个人的、独特的、诗歌的词语。

张德明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为什么在新时代这样一个历史语境下,自然生态被我们作为一个关键词提取出来?因为新时代,我们提倡很多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环保、垃圾分类等等里面都有生态的意思生态的观念,而这种生态的意思和生态的观念,实际上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容纳在一起,聚合在一起。

李宾

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

我觉得诗歌要区分好与坏,当然好与坏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快与慢、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但我非常反对用现在新媒体的算法来评判,好像点赞量大的就是好诗,《诗经》也好,《周易》也好,因为很难读懂,它在短时期的阅读量是低的,但是它流传得久,所以要看时间和空间转换的关系。还有就是经典与通俗的问题,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的,还是经典的好诗。

今天论坛的一个关键词是自然,敬畏自然,其实这跟泸州老窖也是相通的,我们的企业哲学是“天地同酿,人间共生”,因为好酒是上天所赐,泸州老窖崇尚天地,酿法自然,我们的传统工艺都是依寻自然的结果,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

TAG标签: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