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个案研究 | 何柳生:“墨彩映山河” | 2025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何柳生,1938生,河北丰润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深会员。工业设计高级工程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藏书票研究会会长,西安美术学院研究院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特聘驻校公益艺术家。自幼热爱艺术和科技。中学时期在徐州市七中和一中均为校美术组组长,七中设有何柳生艺术馆。1950年开始版画创作,1958年考入北京矿业学院,担任学院美术社社长和中国美协业余版画組组委,曾分别受教于李桦、力群、彦涵、王琦、黄永玉等版画艺术名家,艺术功底深厚。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展、版画展、藏书票展。并多次在《人民日报》、《美术》等国内外报刊与集册上发表,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等单位和个人收藏,作品曾赴日本、加拿大、奥地利,土耳其、比利时、委内瑞拉、多巴哥和特立尼达等国家展出。曾去欧洲八国、土耳其和埃及出席国际藏书票展会议和考察。
主要作品:
木刻版画有《1938年开滦赵各庄矿工人大罢工》组画、《舒心》及其他木刻70多幅;精品丝网版画有《雪中一束小花》、《清华园风物》组画26幅、《西岳华山》组画13幅、《金都山东招远》组画10余幅、《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组画15幅、《渭南风物》组画24幅、《“百年风华——奋斗历程何柳生丝网版画》102幅;中国画有戏曲人物、山水等;还有中国工笔画(绢本)及水粉画等。近期受邀完成了西岳庙组画20幅。其中,《1938年开滦赵各庄矿工人大罢工》组画入选全国工农美展,由中国美术馆等收藏,美术“专文”介绍发表,并赴日本、拉美展。版画《牢记阶级苦》入选全国美展。版画《雪中一束小花》入选全国美展。《宝塔山下信天游》、鲁迅杂文插图等入选西北五省版画展。1998年开始介入创作版画藏书票,入选第八、九、十届全国藏书票展并获奖。2004年参加奥地利举办的世界30届藏书票大会,作品《古韵珠曲》等被奥地利和拉脱维亚等国家的美术杂志刊发。人民日报博物馆馆长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到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园风物》系列精品丝网版画。《抗战老兵》巨幅人物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滚动播出。2018年陕西省美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与美同行——何柳生绘画艺术展》在西安当地引发轰动效应。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是何柳生丝网版画展在渭南首展后,先后被浙江嘉兴、江苏江阴等地特邀陆续巡展,反响极其强烈。对何柳生先生的绘画作品及其热评,在网上随处可查。
造化合元符 交媾腾精魂
——代大权为何柳生《清华园风物》系列版画作序
时间:2011年 来源:第十期《水木清华》杂志
清华大学是中国人为精神的富矿,蕴藏丰厚,品质上乘,既有如山的框架——稳定的施教资源,也有如水的矿产——绵延不绝的毕业生们,所以,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常常堵塞了校园的通道,那一张张汗津津的面孔,一双双热切的眼睛,一声声风格各异的口音,实际都承载着不言而喻的诉求,就是要从清华这座精神的富矿中获取精神的力量,在清华如山似水的价值中分享人生的价值。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但是清华的校训,更是中国的精神,民族的价值。
工字厅、古月堂、清华学堂、二校门、同方部......这些构成了清华骨架的景致建筑,每一处都因人或物的历史而令人叹息,每一处都因渐渐远去的距离而耐人寻味。
何柳生先生的专业本不是绘画,他也不曾因了作品的辉煌而扬名,他就是喜欢画画,喜欢“不务正业”,喜欢以审美的视角去认识一切,这就像绿树喜欢晴空,山石喜欢溪流,小草喜欢微风。在喜欢中自己美得不行,所以几乎是凭着直觉,让何先生的画不同凡俗和一般。他笔下的清华造型严谨,体态端庄,娴熟的线条将清华严谨端庄的学术风范通过有形的营造达到无形的意境。他心中的清华荟蔚云雾、沥滴渗淫,由衷的敬佩使画面层次分明的表现风格,在薄薄的一张纸上托起历史的厚重,因为刻意,所以入化,因为用心,所以出神。我看过许多大家名人描摹的清华,或者自许,或者疏离,总更像自己而非清华;也看过许多美术专业学生的写生,不是强调色彩关系,便是探究素描空间,表现的美远达不到精神的美。画画的人不能入境,看画的人自然犯困,而何先生正是以自己的精神媾合了清华的精神,才达到“造化合元符,交媾腾精魂”的境界。所以,欣赏何先生的清华画作,甚至观者也要懂了清华,才能咀嚼表现、品味精神、欣赏清华。
何先生是以版画的表现形式来画清华,可以复制、利于传播是版画所长,在标定的印数内均为原作,使何先生的作品有着很好的收藏价值,清华的百年校庆又正是收藏的节点,所以何先生的用力用心都令人感动。促成这件好事儿的徐林旗先生自己就一直感动着,为画作的问世同样尽心尽力,促成了这种锦上添花的好事。
一个和大人走散的孩童,裹杂在参观清华的人群中,眼神中没有不安和惊恐,只是好奇自顾地张望着,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这里正是他梦中的精神家园,何柳生先生刻画的不也正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吗?
作者简介:代大权,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文艺创作专家指导委委员,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