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杨学宁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创荣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杨学宁,四川成都市人,职业画家,成都市芙蓉文化研究会会长。
芙蓉纳福向天开
——芙蓉画家杨学宁的守望与创新
杨学宁,一位钟情于芙蓉花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芙蓉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积极推动者。他的艺术生涯,如同芙蓉花般绚烂绽放,将传统元素巧妙融入当代艺术之中,展现了芙蓉花的无尽魅力。
杨学宁的艺术创作与芙蓉花紧密相连,他对芙蓉花的热爱和痴迷源于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他执着于芙蓉花的美丽、历史与文化,致力于挖掘和塑造芙蓉花更为丰富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芙蓉花,不仅仅是自然中的花卉,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的象征。
在杨学宁的笔下,芙蓉花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动与魅力。他巧妙地将油画的色彩和国画的意味与芙蓉花完美融合,用色彩和情感诠释着“福”“荣”的意蕴。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东西融合的绘画技艺,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杨学宁不仅在蓉城享有芙蓉花护花使者的盛名,他的艺术影响力更是跨越国界,让芙蓉花在国际艺术界频频绽放。他多次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等十多个国家展示自己的芙蓉作品,向世界传播着芙蓉的美好寓意。他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和欣赏成都芙蓉花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一步提升了芙蓉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作为成都市芙蓉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杨学宁全身心投入到芙蓉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中。他深入研究芙蓉的历史、文化和象征意义,积极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芙蓉文化,他不仅亲自组织各种活动和展览,还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和学者,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和创作与芙蓉花相关的艺术作品。
在芙蓉花艺术的创作上,杨学宁不断追求创新。他的画作不仅在绘画技艺上独具特色,更通过作品推动了蓉城芙蓉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发展。省市领导多次对芙蓉花作出批示,杨学宁的芙蓉花作品唤起了更多人对成都市花芙蓉的关注,对花蕊夫人千年爱情故事的颂扬,为世人展现了芙蓉花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
文/卢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