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个案研究 | 石大法:“雄浑之境”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石大法,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
简介:1946年1月生于江西万安县,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井冈山市文联主席。
擅长: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专业性展览并多次获奖。为中央军委大楼、江西省委省政府会议厅、北京京西宾馆、江西宾馆等单位创作多幅大型山水画。作品被文化部、毛主席纪念堂、江苏美术馆等国内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画院及国内外人士收藏。个人艺术成就被《人民日报》《文化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国画艺术》《中国画家》等多种报刊、杂志报道,并在中央电视台《收藏天下》栏目、《影响力人物》《对话品牌》栏目、江西电视台、吉安电视台专题介绍。出版有《当代画家一石大法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江西当代美术家精品集》 (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杰出山水画家一石大法专集》 (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社)。
气象雄浑意境高远
石大法山水画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成就
文/龙瑞
时至当下,山水画的创造已不仅仅局限于古典式玄风逸韵的求索,也不再仅仅作为个人心性修为的对象化产物。山水画的表现主题精神意蕴、图式格调、笔墨趣味等,均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被空前地激发出新的创造潜能,因而也开辟出迥异于前人的发展路径与美学境界。李可染先生主张“为祖国河山立传”,并以意境的营构作为山水画创造之鹄的,而在方法论上,他又主张“用最大的勇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些主张和观念,已经形成为体大思精的山水画美学新体系。今观石大法先生的山水画创作,窃以为其路径和境界,李可染先生的画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石大法的绘画渊源于南方广州美院一系,但他早年求学时正处以“新山水画”美学体系为圭桌和旨归的时代,他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是必然的。在他的笔下,以井冈山为主要表现对象,并创造出意象雄浑、意境高远的崭新山水画,成为他坚持不舍的艺术追求。
石大法《苍山如铁》190×145cm
石大法《朝霞映井冈》96×180cm
石大法《大井春晖》96×180cm
石大法《红军谷》120×120cm
石大法的山水画创作,尤为注重表现出自然山水雄奇磅礴的精神气象。这种美学特质,源自他数十年饱游沃看真山真水的丰富经历作为井冈山人,他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与山水情怀。在这方充满革命精神的热土上,井冈山已经成为一种英雄精神的美学意象与文化符号。石大法长年累月地在井冈山游览写生,既以“格物致知”的态度心领神会其寒暑易节、朝晖夕阴的变化规律,又在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中感悟了井冈山雄浑磅磺的内在精神。其所见所感,化作其笔底的山水意象,不仅形成了法度森严、神超理得的艺术特征,而且焕发出天高地迥、恢弘博大的精神气象。其画面,群山万壑,层峦叠嶂,万木争荣,飞瀑流泉,无不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石大法《黄洋界哨口》245×124cm
石大法《家山秋韵》46×69m (2)
石大法《井冈辉煌》180×96cm
石大法《山静水清》46×69cm
作为一名亲炙于岭南山水画精神的优秀画家,石大法一方面在纵浪大化的山水写生中练就了目击道存的本领,一方面锤炼出将其转化为“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画面意境的能力。山水意境的创造,必使客观实在的自然山水转化为主观情思的载体和象征,也即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从而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在创作中,石大法突破了一般性取法自然的客观化描摹,而表现出一种“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的创造性,其画面意象任其分合图式自由剪裁组合,这是他按照美的规律与抒情写意的需要而独辟蹊径的创造,因而无不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营构出高远深邃的审美意境。
石大法《天山丽色》46×69cm
石大法《西阳红》46×69cm
石大法《雨溪》46×69cm
围绕气象的焕发与意境的营构,石大法在笔墨语言上表现出广采博取、取精用弘的多样性一面。他不但善于从写生中发掘出新的技法语言,而且擅长吸收传统技法精华,深研画理画法,并表现出融通北格南韵的努力与追求,因而其山水图式、风格、意境、笔墨等,并无千篇一律的弊端。
从石大法的山水画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不蹈故常的创造精神,凭此,他必将在现当代山水画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