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个案研究 | 沈建平:“新禅意彩墨艺术”
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切入点,突破传统艺术史研究的线性叙事局限,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维分析框架:通过视觉符号解构还原个体创作逻辑(微观),借助跨地域艺术社群比较定位文化坐标(中观),并结合后殖民理论与媒介生态学探讨艺术的社会推动作用(宏观)。研究采用图像志分析、数字人文工具及参与式民族志方法,深入创作现场捕捉非文本化逻辑。其价值在于:既填补个案研究空白,又回应数字时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如NFT、AI的挑战),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分析单元,并启示文化评价体系创新。全文以“语言重构—身份协商—社会介入”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探索艺术主体性的重塑,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剖析,亦是对艺术当代意义的追问。
论沈建平 “新禅意彩墨” 艺术的
跨文化创新与精神图景构建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语境中,沈建平以 “新禅意彩墨画” 开辟出全新的艺术路径。其 “净土心像” 系列作品,通过融合东西方艺术语言,在色彩、形式及符号运用上对传统绘画进行革新,构建起深邃的精神世界。本文深入剖析其艺术实践,揭示 “新禅意彩墨画” 在艺术创新与精神内涵传达方面的重要价值,展现其在当代艺术格局中的独特意义。
《净土心象·灵系列17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一、引言
当代艺术领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场域,不同艺术观念与创作方法相互碰撞、交融。在此背景下,艺术创作成为艺术家们对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状态进行深度反思与表达的重要方式。沈建平投身于这一时代性的艺术浪潮,以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艺术视角,运用 “新禅意彩墨画” 这一艺术形式,积极回应时代对艺术的多元诉求。他的创作不仅置身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之中,更试图突破现有的艺术边界,探寻艺术表达的新可能,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从艺术史的宏观视角来看,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创新都源于艺术家对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对当下社会文化的深刻洞察。沈建平的 “新禅意彩墨画”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逻辑下应运而生。他既回溯东方传统艺术尤其是禅宗哲学所蕴含的深厚精神内涵,又积极汲取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观念,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创造出一种既具民族文化根基又具当代国际视野的艺术语言。这种跨文化、跨时空的艺术探索,使他的作品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景观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与审美意义。
《净土心象·灵系列18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二、东方禅意的当代重释与视觉转译
沈建平艺术创作的根基深植于东方禅宗哲学,禅宗所倡导的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探寻、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洞察以及对精神解脱的追求,构成了其作品的精神内核。然而,他并未采用传统水墨画中相对程式化的禅意表现方式,而是另辟蹊径,借助色彩这一极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构建全新的心灵图景。
《净土心象·灵系列19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在作品中,旋转的靛蓝漩涡与跳跃的金色光斑相互交织,生动地营造出“月映万川” 的禅宗意境。那若隐若现的异形月相,不仅呼应了《华严经》中 “月印百川” 所蕴含的宇宙万物相互关联、一即一切的哲学思想,更以超现实的形态突破了常规的时空维度限制。这种表现手法引导观者从有限的画面中感悟到无限的禅意真谛,体会到刹那与永恒的辩证统一,使禅宗中抽象的精神境界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得以生动呈现。
《净土心象·灵系列20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沈建平对禅意的创新诠释还体现在对传统绘画元素的大胆解构与重新组合。他将宋代山水画中经典的 “三远法” 巧妙地融入星际空间的描绘,使传统的空间表现手法在现代宇宙观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敦煌壁画中灵动的飞天衣袂被幻化为量子轨迹,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科学概念相互碰撞、融合。同时,他在创作过程中刻意保留水墨所特有的呼吸感,即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晕染所产生的灵动、含蓄的韵味,又运用丙烯材料塑造出具有某种质感的画面肌理,将东方艺术的含蓄与西方艺术的直接、现代科技的冷峻与传统艺术的温润相结合,实现了古老东方美学在当代科技语境下的华丽转身,完成了从传统禅意表达向当代视觉转译的深刻变革。
《净土心象·灵系列21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三、僧侣符号的精神升华与超验构建
在沈建平的视觉艺术体系中,僧侣形象已远远超越其原本单纯的宗教符号意义,演变为一种承载着人类精神追求、连接世俗世界与精神彼岸的关键象征。在作品里,僧侣形象被抽象化为流动的色块,在画面中自由穿梭,仿佛不受现实空间的束缚,象征着人类精神在追求解脱过程中的灵动与不羁;僧侣又凝作燃烧的剪影,在充满神秘氛围的画面中显得坚毅而笃定,暗示着人类精神在面对困境与未知时的顽强与执着。
《净土心象·炎系列15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沈建平主要通过三种创新手法对僧侣符号进行重构,以实现其精神内涵的升华与超验表达。其一以简约造型,摒弃了传统写实描绘的繁杂细节,简洁的线条和色块勾勒身形,僧人上半身融入浩瀚星云,下半身则深深扎根于大地,这种独特的空间表现打破了常规的空间认知,暗示着人类精神既向往高远的精神境界,又无法脱离现实世界的滋养,体现了精神与物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微妙平衡。
《净土心象·灵系列11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其二运用丰富鲜艳对比色或荧光颜料勾勒轮廓线表现袈裟的飘逸灵动,赋予了宗教符号鲜明的时代感,使传统的僧侣符号在现代科技语境下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也寓意着僧侣在俢行中内心世界的丰富层次与不断探索,反映出当代社会中人类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挣扎与探索。其三借助色层叠加技法制造视觉残影效果,让静止画面中的人物仿佛呈现出运动轨迹,深刻暗示 “动中禅” 这一深邃的哲学思考。“动中禅” 强调在日常生活的动态行为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觉察,沈建平通过这一技法将这一哲学理念转化为视觉语言,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交织、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精神内涵。这一符号的再造在画面光亮处若隐若现,时而通透时而闪亮,仿佛体内折射出整个星河系。这种 “在世出世” 的美学辩证,精准地回应了当代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被物质欲望所裹挟,身处喧嚣尘世;另一方面又渴望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超脱。沈建平通过这一作品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即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与精神修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实现精神的超越与升华。
《净土心象·灵系列12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四、跨文化绘画语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沈建平的艺术变革起始于对色彩等级制的大胆颠覆。在传统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色彩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沈建平打破了这一传统的色彩等级体系,大胆地将中国画颜料、西洋丙烯等多种材质与水墨进行深度融合,如同在微观的分子层面实现了一场绘画材料的革命。在画面中,高温窑变产生的釉色质感与水墨的氤氲效果和谐共生,画面既保留了宋代青绿山水所具有的矿物厚重感,又展现出波洛克行动绘画那般强大的能量迸发态势。这种 “色墨同源” 的探索,本质上是从色彩物理学的层面促进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相互理解与融合。不同材料的特性相互碰撞、交织,产生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层次与质感变化,使作品既具有东术的含蓄、内敛之美,又具有西方艺术的奔放、热烈之情,为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构图语言方面,沈建平同样展现出卓越的跨文化创新智慧。他将马远的 “一角构图” 与蒙德里安的 “新造型主义” 有机结合,画面的虚空造境营造出 “满幅空灵” 的独特视觉悖论。马远的 “一角构图” 强调画面的留白与意境营造,通过简洁的画面布局传达出深远的意境;蒙德里安的 “新造型主义” 则追求形式的纯粹性与秩序感,以简洁的几何图形和色彩组合构建画面。沈建平将两者融合,在画面中既有大面积的黑或白以营造空灵的意境,又有简洁而富有秩序感的几何图形与色彩组合,使画面在空灵与充实、传统与现代之间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
《净土心象·炎系列2号》宣纸综合材料 138×68cm
五、超现实意象的视觉剧场营造与哲学映射
沈建平通过对自然元素的大胆重构,精心搭建起一座连接现实与虚幻之境的视觉桥梁,在作品中营造出超现实意象的视觉剧场。在他的作品画面中,诸多奇妙景象一一呈现,这些景象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在有些作品里,山体结构依据分形几何原理被重新构建,创造出自相似的山脉系统。分形几何所揭示的自然万物在不同尺度下具有相似结构的规律,与道家 “道生万物” 的哲学思想相契合。道家认为,“道” 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皆由 “道” 所生,并且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沈建平通过这种独特的山体结构设计,既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与内在秩序,又暗示了宇宙万物皆源于同一根源的哲学观念,同时巧妙地暗合了曼德博集合所蕴含的数学之美,使作品在艺术审美与科学理性之间找到平衡。
《净土心象·炎系列6号》宣纸综合材料 46×68cm
有的作品借鉴深海生物形态与星系云图,孕育出一种介于有机体与星云之间的神秘生命体。这种独特的形象设计模糊了生命与宇宙物质的界限,引发人们对生命起源与存在形式的深度思考。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沈建平通过创造这种神秘生命体,打破了人们对生命形态的常规认知,促使观者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艺术家对科学与哲学问题的关注与探索。作品还通过色层堆叠营造出视觉引力场,让观者能在同一画面中同时看到山体的折叠概念,暗示着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多种维度与可能性,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层面。通过这种视觉表达,沈建平引导观者超越常规的视觉经验,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世界的本质与存在方式,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哲学内涵。
《净土心象·炎系列7号》宣纸综合材料 46×68cm
六、“新禅意彩墨画” 体系的文化价值与艺术贡献
沈建平的艺术探索成功构建起一套独特的跨文化审美体系,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艺术贡献。在精神维度,他将禅宗的 “顿悟” 体验巧妙转化为色彩的情绪共鸣,使观者能通过视觉感知直抵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禅宗的 “顿悟” 强调通过瞬间的领悟实现对自我与宇宙本质的洞察,从而获得精神的解脱与自由。沈建平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如在《心灵的净土・炎》系列中,大量运用眩目的黄色、橙色等暖色调,结合紫色、青色,表现出洪荒空间中生命的强大力量,使观者在色彩的流动与变化中感受到内心情绪的起伏与共鸣,进而引发对自身精神状态的反思与探索,实现从外在视觉感知到内在精神体验的转化。在技法层面,沈建平运用浸、染、泼、洒、皴等混合法实现了丙烯与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特殊效果,为绘画技法创新开拓了新方向。传统的水墨皴法主要用于表现物体的质感与纹理,而沈建平将西方绘画中的丙烯材料与东方水墨相结合,并创造出独特的 “色墨皴” 混法,使两种材料在宣纸上相互交融、渗透,产生出类似矿物沉积的独特质感与肌理效果。这种创新技法不仅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语言,拓展了绘画材料的应用范围,更为当代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与可能性。在哲学表达上,他用量子纠缠比喻因缘和合,以混沌理论阐释道法自然,以当代科学理论为古老哲学注入新活力,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量子纠缠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粒子之间存在的一种神秘的相互关联现象;因缘和合则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强调世间万物皆由各种因缘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沈建平将两者进行类比,试图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古老的哲学思想,使古老的哲学观念在当代科学语境下获得新的阐释与理解。同样,混沌理论所揭示的复杂系统中看似无序却又存在内在规律的现象,与道家 “道法自然” 所强调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契合。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思考与表达,沈建平为传统哲学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这种全方位创新带来了多层面突破。首先,打破了水墨材料长期以来的文化束缚,充分证明传统媒材在介入当代社会议题、表达当代人精神诉求方面具备巨大潜力。长期以来,水墨材料墨与多种现代绘画材料相结合,拓展了水墨材料的表现边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需求,表达当代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其次,建立起东西方艺术平等对话的全新范式,为全球语境下本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实践样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艺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但如何在融合过程中保持本土艺术的特色与独立性,同时又能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是当代艺术家面临的重要课题。沈建平的 “新禅意彩墨画” 通过对东西方艺术语言、材料、观念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展示了一种既具有东方文化底蕴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风格,为本土艺术在全球语境下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与路径。最终,开拓出 “心灵表现主义” 的全新路径,使艺术创作不再仅仅是形式的表达,更成为一种精神修行的可视化过程,让艺术真正回归到滋养人类灵魂的本质功能。在当代社会,艺术往往被过度商业化与形式化,而沈建平的作品强调通过艺术创作传达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哲学思考,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观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从而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反思,使艺术作品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者心灵的桥梁,实现艺术对人类灵魂的滋养与提升。
《净土心象·炎系列8号》宣纸综合材料 110×55cm
七、结语
沈建平以 “新禅意彩墨画” 为载体,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他的作品不仅在技法与形式上为当代绘画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更在精神内涵上为当代人提供了深度反思与心灵慰藉的空间。其艺术成就体现在成功构建起具有独特东方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语言体系,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为中国当代艺术赢得了新的关注与尊重。沈建平通过画笔,将禅宗哲学的智慧与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紧密相连,为观者呈现出一片充满生命力与启示性的艺术新天地,成为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持续影响并推动着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的创新发展。
饶佳
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净土心象·炎系列10号》宣纸综合材料 58×58cm
《净土心象·灵系列6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净土心象·灵系列5号》宣纸综合材料 40×40cm
《净土心象·炎系列11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净土心象·炎系列7号》宣纸综合材料46×68cm
《净土心象·灵系列8号》宣纸综合材料 46×68cm
《净土心象·灵系列9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净土心象·灵系列10号》宣纸综合材料 68×68cm
《净土心像 · 灵系列1号》宣纸综合材料 138x68cm
《净土心像 · 炎系列1号》宣纸综合材料 138x68cm
《净土心像 · 炎系列3号》宣纸综合材料 68x68cm
《净土心像 · 炎系列4号》宣纸综合材料 68x68cm
《净土心像 · 炎系列12号》宣纸综合材料 68x34cm
《净土心像 · 炎系列13号》宣纸综合材料 68x68cm
《净土心像 · 炎系列14号》宣纸综合材料 68x68cm
沈建平(艺名:亦春石人)
目前,沈建平是国家一级美术师
同时也是香港文联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以及中国民建画院(南通)副院长。
他是广州艺术博览会的签约画家,
并被华侨出版社推荐为走向世界的国礼艺术家。
艺术简介:1961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自幼习画并师从邵嘉荣。先后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并在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深造。
作品收藏及作品展:沈建平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包括被2018年当代艺术展中国.意大利艺术家平行展组委会收藏,以及2023年被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日友好协会等机构收藏。2024年,他的作品在法国卢浮宫展出并被“法中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收藏,彰显了其在国际艺术界的认可和影响力。
作品《早市》参展于2018汉风唐韵.水墨长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林深听鸟鸣》参展于2019第二届邮驿路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和谐新丝路》参展于2019江海门户通天下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镜之境》参展于2020雨花满天全国山水画作品展;
作品《心灵的净土.系列》参加2024中法建交60周年卢浮宫国际文化交流展并被法中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收藏;
作品《心灵的净土.系列》参加2024奥运文体当代书画精英作品国家体育场(鸟巢)展及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之百米书画长卷创作展示;
作品《心灵的净土.系列》参加“传薪2024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作品《心灵的净土.系列》参加2023年“中日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纪念·中日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分别被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日友好协会等收藏;
作品《韵秀灵峰》参展2021国家画院究修生优秀作品展;
作品《雪花似掌难遮眼》参展于中央美院2019路在脚下研修生优秀作品展;
作品《我心云知》等作品2018年参加跨文化视野中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中国艺术家平行展并被组委会收藏;
作品《浴女》参加”上海尚敷精舍2016年春拍”并成交;
作品《石窟印象》参加2016年江苏省名家爱心慈善义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