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春》——李净弘|2025乙巳新年特展
前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也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李净弘 字西归子,号净弘居士,祖籍山东,现居北京。曾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教授。现任国家发改委中国产业杂志社美术总监,中华国礼书画院院长,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书画院艺术创作院院长,辽宁船舶学院客座教授,荣宝斋画院(明,清)文人画主题研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导师。
2012 年 作品《释迦牟尼佛说法图》获“中国佛教文化书画大展”优秀作品奖
2013 年 参加“中国画名家走进朝阳十二人画展”
2013 年 入选“书画研究学术提名展”
2013 年 作品被中国邮政集邮总公司选入并发行十六枚《李净弘艺术珍品邮票》
2014 年 中国画作品《山乡喜事》入选“美丽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最高奖)
2014 年 参加“绿墨——科技走进艺术中国画名家十人展”
2014 年 参加“印象·桃花源——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2014 年 雕塑作品《兵妈妈》入选“中国梦·强军梦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4 年 版画作品《群狼》入选“中国梦·强军梦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4 年 雕塑作品《突袭》入选“中国梦·强军梦全军美术作品展”,此作品同时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4 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 周年,四幅作品入选《中国梦·珍品纪念邮票》并公开发行
2015 年 参加“翰墨青州2015 中国书画年会”
2015 年 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两岸三地书画名家作品展”
2015 年 参加“山水保利艺术节名家作品展”
2015 年 参加“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画艺术创作院师生写生创作展”
2015 年 作品《红色记忆》入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5 年 作品《清凉幽静》入选“苏风艺韵·全国高校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六届苏州高校教师美术作品三年展”
2017 年 作品《高山景行》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
2018 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李净弘》
2018年 应邀在深圳市美术馆举行个展
2019年 建国七十周年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9年 “胡润艺术排行榜”前80名
2019年 《ORIENTAL艺术焦点》艺术聚焦---李净弘
2019年 第三届中国(福州)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暨李净弘中国画展
2020年 笔墨 · 战“疫” | 李净弘 — “春暖山青秀”山水作品微展
2021年 上海市《回家》主题个人展暨李净弘上海工作室开幕展。
2022年 作品《红色记忆》和《农村巨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22年 天津天霖艺术馆举办《亦古-亦新》李净弘个人艺术作品展。
方到古人不用心处
——读李净弘的山水画创作
陈明
当代山水画创作有两个基本的路径:一是注重传统和文脉的前后关系,追求笔墨语言和意境的传统规范;另一路径是保留笔墨语言的纯正基础上,以章法和趣味的个性化获得有别于传统的面貌,或以减弱甚至消灭笔墨程式来增强画面的现代感。单从创作的角度而言,这两种取向皆无可厚非,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很难逃离传统的藩篱而易深陷其中;后者往往因追求新的范式而失却传统笔墨的文化精神甚至基本规范。以此来看,既要保留传统的笔墨语言,又要于精神上注入新的时代趣味,实为不易。不过,在当代山水画家群体中,仍有许多为此不倦努力并获得累累成果者,李净弘便是一例。近些年来,李净弘在创作上力图立于传统笔墨语言而寻求时代的个性精神,以清雅别致的笔墨语言为当代山水画坛注入了新鲜的源泉。
在李净弘山水画创作经历中,既有学院的系统学习,也有名师指导下的研习,传统的浸润,加之曾经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一种含蓄而刚硬的气质。而他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长期探求,似乎增强了这种气质,甚至于在其画中亦可体味出这种外柔内刚的韵味。就其笔墨趣味来看,显然从明清诸家而来,但又分明体现出一种新鲜而活泼的写意精神。关于写意,数百年来,论之者不计其数,论述甚丰。其中,清《南田画跋》有一则话最值得注意。其云:“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能最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恽恪在这里所指,是谓须如古人那样不刻意,自然而成,才可得写意之精髓,而亦步亦趋尾随古人,则徒留外形而已,离真正的写意则远矣。因不刻意,故而画有平淡天真之感,因自然而然,故画面气韵生动。我以为,可以此论观李净弘的山水画创作。近些年他所创作的《丁酉岁冬月》《晚亭清晖映微波》《西山宾馆》《半世清闲半世辛》《冬雪垂钓翁》《苗乡春暖山青秀》《溪水清悠》等作,笔墨语言澹简幽敞,清邃深远,便得写意的真味。其外体现为绘画语言的书写性,其内则明显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既不离传统,又能契合当代人的精神,可谓之亦古亦新。
《远山日斜晴岚翠》33cm×66cm
《一出西城过二桥》69X34
不刻意,故能得写意之趣。得写意之趣,故可得气韵。张庚《蒲山论画》云:“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所谓“无意”,并非草率,而如恽恪所言之“古人不用心处”。李净弘在用笔上的讲求线条的自然而然,在用墨上的氤氲随机变化,便体现出这种韵味。以《苗乡春暖山青秀》一作为例。画中所绘山景、树木、屋宇并不复杂,用笔随手拈来,似不经意,墨色自然晕化,亦像无意为之,但却有淹雅之气韵,盖因其“无意”,故而有写意之意也。另一件《丁酉岁冬月》亦可为此作一注脚。此画笔墨疏简,用笔畅快灵动,墨色苍秀,韵致可人。特别是远山以轻涩之线条勾勒而成,生动飘荡,并不皴染,而留之以白,达到了以简胜繁的效果。还有一件写生作品《古镇一角》,以线勾勒房屋,以浓墨渲染出树木,更是以鲜明的虚实对比,做到了虚实有度,计白当黑,十分精彩。相比之下,少数笔墨谨细之作倒因处处留意,笔笔实在反缺失了气韵。实际上,虚实之间本就是互为转换的空间,虚即实,实即虚。若不知此,便容易落入自然主义的窠臼,气韵也因之而失。
《云过山清秀》66cm×33cm
《溪水清悠》 33cm×68cm
《溪楠过客》68X33
李净弘的山水画创作中,设色以清雅为主,也有设色稍重者,如《山梁》《溪楠过客》《梦萦家园》《山乡喜事》等。《梦萦家园》《山乡喜事》偏于主题性创作,尺幅巨大,手法严谨,用笔细密。《山乡喜事》以水墨绘出山峦草木,占据画幅的大部,唯在画面右下角有一队设色人物,用色淡雅。《梦萦家园》采用顶天立体的构图方式,将北方大山的厚重景色表现出来。画家在用色上十分谨慎小心,力求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故能做到色不碍墨。在设色较重的《山梁》《溪楠过客》等作中,墨的浓淡晕化与较纯的赭石、藤黄、花青等色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也有一番趣味。设色的浓淡与否,全在于画家在画面中的营构,其目的诚如唐岱《绘事发微》所云:“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对于山水画设色来说,最难者便是处理墨色之间的关系,若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并不容易。李净弘在设色上充分注意到墨与色的相互关系,在笔墨渗化中以淡色敷染,清雅的墨色中透出明净的色调,十分温润,体现出文质彬彬的气息。
李净弘对画面的控制能力在其大尺幅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如此类的主题性创作中,他显然力求在笔墨语言上做到轻松自然,避免造成谨严有余,生动不足的弊端。为此,在细节上他十分注意山石树木的虚实关系,在皴擦渲染上留出余地。因此,在这样的作品中,尽管构图很满,用笔细密,但仍能给人朗润氤氲之感。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净弘的写意小品更体现出传统绘画上的文人格调,也更能表现出对笔墨的精微把握——用笔的微妙变化和墨色的自然幻化,在宣纸上充分呈现出来。不过,无论尺幅如何,题材如何,李净弘都在笔墨语言和格调上追求出古入新的写意境界,而其用心处,正是“能到古人不用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