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秦岭 2024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秦岭,湖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湖北中国画学会会长,湖北书画院副院长,湖北省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政府文史馆员,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
作品参加全国第一三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中国百家扇面面精品展、“今日中国” 美术大展、全国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首届中国写意画展、第四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中国美协河山画会成立二十年纪念展等。作品获“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鲁艺杯”全国大奖赛优秀奖、获“新世纪中国山水画200家”称号、获“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等。作品入选法国巴黎“五月沙龙”艺术展。作品曾在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国展出。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美术界》《江苏画刊》《荣宝斋》等,出版有《秦岭国画作品优选》《秦岭作品集》《当代中国书画大家——秦岭》《土家墨韵:秦岭恩施风光写生作品集》等。
秦岭艺术评论
问道山川 涵泳笔墨——秦岭山水画创作观刍议
文| 石秀芳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阐释了艺术创作审美主客体的互动之于艺术家获得艺术创作"感兴”的潜在作用。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秦岭近些年的山水画创作正是立足时代,以地域之耳和季节之感游心山水之间,以“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状态践行艺术实践,涵泳笔墨之道于自然虚静中;以生命意识观宇宙万物的理趣,心追手摹自然之生机,探索笔墨“触毫面出、孤姿绝状、气交冲漠”的“真道”………秦岭出生于中国西部高原青海湟中,作为家里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父亲给他了一个与秦岭山脉同音同字的名字,冥冥中将其职业与山水建立了一生的联系。中学毕业后他被招工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汽车制造厂当工人,工作之余,秦岭练习书法。自学绘画基础知识。1978年适逢恢复高考的机遇,他得以进入专业院校学习。艺术专业四年的学习奠定了画家秦岭坚实的专业基础。中央美院一年进修深造,他更加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专业思想。定居武汉近30年来,在艺术前辈们的帮助扶持下,在与同道广泛交流学习中。秦岭潜心习练技法,以空性自然的心境发现大自然生运之理,把握世界的真形和意度,将时代精神活现为可见的视觉形态。
《翠接岚光》68×68cm
《恩施地心谷》139×68cm
秦岭这一代中国画家最初接触艺术训练,既有东方传统的传习方法,也有西方的造型秩序练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岭的学习和探索呈现出几个不同时期的特点:1978年至1986年间,艺术家沉浸在对中国传统绘面技法的临摹、研习和对西方造型技能的锤练中。1987年至1990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对绘画形式意味的追求也反映在泰岭的艺术创作中,注重线条的形状、稠密、节奏、角度和色彩的表现性,试图利用墨色的层次变化、毛笔的材料特点,将自我的直觉,天性和素养倾泄在宣纸上,此时的由水形象在后退紧缩的空间中,呈现莫可名状的抽象形态。1991年至2000年,湖北活跃的艺术创作氛围激励着泰岭,例如:周韶华先生大宇宙观的绘画观照方式和大气纵横的绘画场域。邵声朗先生墨色交融的块面造型特色。陈立言先生花鸟画中古雅圆润的笔法都对秦岭的山水画创作产生过深刻影响。尤其是2000之后,秦岭先后拜冯今松先生和李宝林先生为师,两位先生的悉心指导,使秦岭的艺术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冯今松先生脱俗越尘、意韵高远的现代花鸟图式,以其绘画内在飞动的天趣启迪了秦岭绘画的设色,布局以及调合浮动于丘壑之间的气脉周流。秦岭现阶段创作观和艺术表现方式的确立,是从2005年参加李宝林老师"大山回响”师生巡展开始。对大山潜在能量的洞悉,成就了李宝林老师“墨契造化,与道同机,挥豪而扫千里”的大气风范。因为其线条经络秩序井然,才使大山的元气随着线条的起承转合,流布画面,从而使生命之气伴随着线条活力构成深沉、苍厚与博大的山水画表现力。李老师卓而不群的图式风格以及图像潜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图式与观念内在情景表达的统一启发了秦岭的艺术观。秦岭 2006年创作的《山野秋风起》和《巴彦喀拉抒怀》通过心灵的感悟,以统一连贯的笔墨秩序让山水形态随自己的精神意识抽象变形,彰显出率真的绘画行为过程。创作于2008年的作品《不觉寒山暮》将自然描绘成有机统一的宇宙存在,以充沛的情感和笔触的确定性诠释心灵与自然相统一的绘画形式意味,在自然形象和绘画形式语言之间找到一种表现山水神韵的的新路径。
《飞泉鸣玉》68×68CM
《拂林随雨密 度轻带烟浮》
《江山晴雪》68×68cm
《椒园古寨》139×68cm
近些年来,秦岭回归写生,旨在以大山的表层地域特征为切入点,探索自然的真与理;通过对山水画图式意味与内在文化意义的再认知,力求自己的创作图式出于传统而又突破传统,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精神风貌。从观念入手,体悟圣人先贤的观道、体道、行道的思想之路。在道法自然中寻求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根,文化之源,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文化价值的视觉图像。当代哲学家彭富春先生在其《论大道》一书中讲到:“中国的智慧是自然的智慧。自然显现为天地。因此自然之道实际是天地之道,它是日月的运行,四季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给予的……沿着自然天地之道而行,也就意味着依照人的本性而去存在”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虽然构成形态为山川崖壁,其实,隐喻着此种形态之外的玄学观念。当山水画家全身心地亲近自然,倾其全力表现自然之美时,在山水画面的深层必然潜含着艺术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因此艺术家的才情只有经过文化智慧的净化,才能升华到纯粹的境界。中国山水画家作为创作主体,他们的DNA携带着华夏民族数千年延续的文化模块,无论他们处在任何时空,其精神一定带有浓重的中国哲学意味:其内在性情的涵养也势必直接影响到笔墨表现的质量。“笔墨之道本手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存之”沈宗赛《芥舟学画编》。中国山水画尤其是写意山水,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艺术家对笔墨线条的掌控唤醒人的内在力量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且笔墨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画家的生命之气能否与自然之气融会贯通。这就要求艺术家从宇宙变化的秩序中悟出笔墨之法。《说文》这样解释山川:“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说文勾勒的高山以岩石构成,其博大深邃的内部,变幻无常地出云布雨,舒散宣通着地气,使气散布各方,滋养万物。川:通畅流动。秦岭多年来游历祖国山河奇美景色,在乐山乐水的过程中自得静趣,以自然的元气充沛自己;以清朗的心灵观照世界;让自己在静观中获得观看世界的独特角度。正是贴近了大山,艺术家才得以:春听风吼雷鸣;夏观云卷云舒;秋享山路元无雨,翠湿人衣;冬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从而创作出独具特点的图绘景观。通过笔墨的表现力激发观者高于生活层面的视觉体验。
《祁连早春》68×139cm
《清江源局部 2》60×120cm
《清江源局部》60×120cm
秦岭的山水画作品既有具象的再现形态,也有建构性的抽象赋形手法,其独特性在于艺术家以动态的认知,体悟宇宙万物的律动和节奏,以“四时”观统领画面时空,其结果,艺术家呈现给观者的山水景致虽然脱离了创作者自己观赏自然时的空间和时间,但那些充满元气的线条是主体生命力与自然生命力交融的结晶,因此图画中那生气盎然的山脉,总能带给观众视觉亢奋感。在东西方造型历史上,对空间和形态的建构随着人们认知方式和审美感知的的变换一直是艺术家在不同时代乐此不疲的赋形游戏。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时空观”在人们观念中的互为存在,我们会发现"四季"或"四时"这一时节意识从古到今始终潜在于华夏民族个体生命与宇宙秩序相顺应的认知体系。《礼记·孔子闲居》载:“天有四时,春秋冬夏”。这种对天道节律的探索与把握,始终贯穿在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和生活趣味里。《初学记》曰:“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尚书纬》说:“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行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昆仑”作为仰观俯察的“明堂”治历明时,经天纬地,成为中华文化宇宙时空秩序的依据。由此,我们更加理解了古代圣人先贤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以时统空,时空合一,全面动态认知世界的方式。古人的这种宇宙观,“以宇四方上下”,空间具有了一定范畴的可视觉性;“以宙往古来今”,让人从生命的生死代际中体会时间的流变。进而使视觉风景在中国人的观看中平添了寓意深厚的山水意境。中国人的空间观和时间观也成就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秋染罗田》45×60cm
《秋染玉泉院》45×68cm
秦岭有关昆仑题材的作品皆受此观念影响,作品《昆仑月夜》中,代表“明堂”观念的中心形态,在面面中“通旋机,玉衡常理”“顺九天而调阴阳”配于边缘墨色交融的天穹,制造出一种漫无边际的视域效果,使“元气”流布画面,与画外的北极遥相呼应。为了实现这一艺术目的,画家努力实践“夫画者…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历代名画记》用自己消化了的传统笔墨技巧,形写合乎地质特点的山体、林木、沟壑、飞泉。在《碧水丹山映蓝天》、《横空出世莽昆仑》等作品中。秦岭笔下的大山,常常重岗复岭,连绵成势,画中北方地貌的山脊、裸露着雨浸风蚀的沧桑感,但艺术家却通过有机地布气取势,使画中山石肌理呈现出统一的节奏美感,山石体量的厚重与线条力度凝聚成张力,将自然生息变化的理转化为有秩序的绘画语言,画面各元素回归自然形貌,以自自然然,天真、质朴的本真形象,传达山水的灵气和宇宙万物的勃勃生机。《陇首秋云飞》、《泉石激韵》这类作品将大山主体形态与物像细节集中于画面的中心,构图方向呈对角线向上延伸,在画面周边以渐隐的方式模糊远退,将观者视角合聚于中心,同时又引向无边的天际。除了表现北方雄奇、广袤的山水景象,秦岭也描绘了许多浑厚华滋的南方高山丘陵,如《梵净山下多神泉》《罗田天堂寨》这些作品中往往出理握管立形的中侧峰交替运笔,阔笔湿墨点树、多年的技巧与经验和累、使得秦岭笔下的山石、泉林皆呈清晰天蒙的形仪和姿态,又依季节交替随类赋彩,以色破墨的点缀法,营造出草茵生机蓬勃的繁茂之姿,色与墨交融中更加突出了带气的活笔,从而使画面产生象外的机趣。《天寒气不歇,景晦色方深》《佛林随雨密,度轻带烟浮》等作品以湿笔淡墨写神韵,几株笔势欲动的寒树清晰的傲立在氤氛的雾气中,笔意简拙的老树与神态万状的荒寒景象使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在虚静的审美感受中获得原始自然的体验。在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语境下,秦岭作为当代山水画家未来的努力方向更要从自身的时代语境出发,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发现更大的价值意义,以涵泳自己的笔墨,让山水画这一表现形式呈现更大的表现可能性。
(本文发表于《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