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旅游

历时十二年,点绘31米钢笔画长卷,他为西南简陋传统民居缩影

时间:2025-05-07 16:53:46 来源:zgwhb.cn 编辑:佚名 阅读:手机版

历时十二年,点绘31米钢笔画长卷,他为西南简陋传统民居缩影

 

 

艺术家 龚绍祖

1948 年生于湖南安化

湖南省考古学会会员

中国新钢笔画联盟会员

湖南省文博系统高级手工文物绘图师

在脱贫攻坚战旧房改造项目工程席卷西部乡村的潮流中,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用 0.1 毫米的针管笔,在 28 公分高的宣纸上,以十二年光阴编织了一幅长达数十米的钢笔画长卷。这不是对宏大古建筑的赞歌,而是为正在消失的「简陋旧民居」留住最原始的风貌 —— 这里有小青瓦房的黛瓦飞檐、茅草房的质朴憨厚、木皮房的山野气息。他说:“我要定格的,是千万普通人曾赖以栖身的木架结构民居,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即将消失的、带着烟火气的家。”

 

 

 

《西南木居图》卷首

 

一、从考古队员到民居守护者

1948年生于湖南安化奎溪坪的龚绍祖,身上带着两代人的烙印:既是深耕文物考古领域的「老文博」,也是痴迷于乡土建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作为湖南省文博系统高级手工文物绘图专家,他曾在资兴东江考古发掘中独自完成 680 余座古墓葬的文物绘图;是唯一独自绘制马王堆汉墓所有出土漆器线描图第一人。

 

 

 

龚绍祖在湖南省博物馆绘制马王堆漆锺

 

 

 

1:1比例绘制马王堆文物图漆奁

 

 

 

1:1比例绘制的马王堆漆盆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锺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锺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锺

 

作为中国新钢笔画联盟会员,他背着相机走进西南七省市的部分山区乡村,用脚步丈量即将消失的木居文明。

他的自述里藏着初心:“老家三百多栋木房子如今只剩不到 5% ,沿途黑压压的木居群落正被瓷砖楼房取代。这些用木材、茅草、石板搭起的房子,是祖辈智慧的结晶,是带着体温的民居记忆。它们不是故宫般的古建筑,却是千万普通人的栖身之所,是民族民居文化最本真的缩影。”

 

二、十二年点绘之路

2007年,年近花甲的龚绍祖做出惊人决定:用钢笔画抢救性记录西南地区的传统木架民居。他拒绝二手资料,五次深入湖南、贵州、重庆等七省市的 200 多个村落,拍摄 3 万张照片,最终筛选出 16 个民族、30 多种木架结构的典型民居,分类点绘成 28 组村落图案的 31 米钢笔画长卷。

 

 

 

2014年在贵州纳雍老翁村采风

 

 

 

2014年在海南初保村采风

 

 

 

2008年4月在四川福宝镇采风

 

创作现场如同苦行:他自1996年坚持早晨五点起床晨跑至今,30年只穿一件T恤过冬,20年冷水澡,一直仍在坚持。良好的体魄使年逾古稀的他有着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的充沛精力。十年如一日的自律注入笔尖 0.1 毫米针管笔在熟宣纸上反复点绘,深色溶洞需补绘四五次才能定型,700 字的卷尾述文亦以点绘完成,只求与画面浑然一体。

 

 

 

 

长卷跋文也是用点的方式完成

他笔下的这些民居,无论是川滇的木楞房、黔中部的石板屋,还是黔滇琼的茅草房,在他的眼中是“用木头茅草原始材料垒筑的艺术品”。:没有飞檐斗拱的奢华,却有梁柱榫卯的智慧;没有雕梁画栋的精致,却有依山就势的生存哲学。

 

 

 

贵州格凸河的苗族茅草房

 

 

 

云南峰岩洞竹片编制房

 

 

 

云南大柏地彝族木楞房

 

 

 

贵州织金联盟村长满青苔的茅草屋

 

 

 

贵州石板镇石板房

 

三、长卷里的民居博物馆

展开《西南木居图》,28 公分高的画幅里藏着磅礴天地:微观写实:木板的年轮、瓦片的缝隙、竹篱的编织纹路清晰可辨,每栋房子都能对应到具体村落的实景照片宏观诗意:创作的山水层层叠嶂,老树抽枝、禽鸟翻飞,将散落的民居串联成流动的乡土长卷时光标本:画卷中半数以上的民居已被拆除或改建,被保护的也因旅游开发而变得失去了原始风貌,而画中的它们永远停留在 2007 年的晨光里。

正如作者所言:“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钢笔画,而是用点绘构筑的民居基因库。当城市人遗忘了  的原始模样,这里有最真实的答案 —— 简陋却温暖,朴素却坚韧。”

 

 

 

 

 

 

 

 

 

 

 

 

 

 

 

 

 

 

 

 

 

 

 

 

 

 

长卷中的局部

 

四、比艺术更珍贵

在古建筑保护常聚焦于「精美遗产」的当下,龚绍祖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他不画鼓楼、不绘祠堂,只盯着山间的破木屋、河边的旧板房:这些「不够漂亮」的民居,恰恰是中国乡村最普遍的生存见证。考古生涯赋予他独特视角:“文物绘图讲究精准客观,我的画也要像考古报告般真实。每根梁柱的倾斜角度、每片瓦当的排列方式,都是民居文化的 DNA 。当它们在现实中消失,画卷就是活着的标本”。

 

 

 

 

如今,七旬老人看着自己用青春点绘的长卷,笑称从“年轻老头子”画成了真老头子。但他知道,比作品更重要的,是让世人看见:那些曾滋养千万人的简陋居所,不该在时代变迁中只留下模糊的背影。

 

 

 

结语:请记住这些「不精美」的家

当我们谈论文化遗产时,不应只仰望云端的古建筑,更要俯视土地上的烟火人间。龚绍祖的《西南木居图》,是用针尖般的笔触刻下的民居备忘录,是一位文博工作者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告别。那些即将消失的小青瓦、老木板、破竹篱,曾是无数人的「家」,也该在艺术史中占有温暖的一席之地。

【互动话题】你记忆中的「老房子」是什么模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与传统民居的故事。如需欣赏《西南木居图》局部高清图及龚绍祖创作纪录片,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料。

 

 

 

湖南安化唐家观吊脚楼

 

 

 

广西忻城县古朴屯壮族吊脚楼

 

 

 

云南广南峰岩洞

 

 

 

贵州三都县善哄村水族吊脚楼

 

 

 

贵州纳雍县老翁村苗族茅草房

 

 

 

贵州花溪镇山屯石板房

 

 

 

云南打洛镇傣族吊脚楼

 

 

 

贵州荔波县瑶族禾仓

 

 

 

广西三江程阳桥侗族木楼

 

 

 

贵州紫云中洞苗族无顶竹席编制房

 

 

 

海南边江乡白查黎族船形茅草屋

 

 

 

四川福宝镇铜鼓村糊泥粉白山墙房

 

 

 

云南兰坪县干竹河普米族木楞房

 

文章关键字: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