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华章》——黄世钊作品迎春邀请展 | 2025
前言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在历史的长河中,华章是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是文明演进的激昂鼓点。从古老华夏的甲骨文开篇,一字一句,记录着王朝的兴衰、先民的智慧,开启了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序章,那是人类思想启蒙的璀璨华章。
在时代的浪潮中,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基石。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深度变革的伟大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相互交融碰撞,催生出无限的艺术活力与创新可能。
值此新旧交替、万象更新之际,《岁朝华章》全国优秀艺术家作品迎春邀请展应时而生。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杰出艺术家的心血之作,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描绘时代风貌,传承文化脉络,奏响新年的艺术序曲。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也寄托着对新岁的美好期许。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艺术盛宴,在岁朝的华章里,感受艺术的温度与力量,领略时代赋予艺术的全新内涵。
《岁朝华章》全国优秀艺术家作品迎春邀请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的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旅。它为艺术家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为公众打开了一扇感受艺术魅力、领略时代精神的窗口。这个春天让我们相约,在艺术的海洋中,共赏岁朝华章,迎接新一年的美好!
黄世钊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院士,民建上海市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闵行区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文史馆书画社特聘研究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出版有专著《论楷书》,《黄世钊作品集》,书学论文和作品编入于国内外数十种专集。书法作品为天津艺术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浙江兰亭王羲之文物保管所,河南省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江苏省兴化市博物馆,日本成田山新胜寺等馆藏。
十余年间,在日本各地举办过30多次个展和演示活动。收录于日本美术年鉴,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和“墨”书道专刊。
1953年,生于上海。1966年,师从任政先生学书法,始习唐楷和汉隶。1969年,入胡问遂先生师门,勤学魏碑、行草和书学理论。1971年,工篆刻,受郭子木、来楚生、钱君匋先生指导。
1973年起,作品参加历届上海市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展,全国展,上海—大阪书法篆刻交流展,中国当代书法作品展,上海书法晋京展,上海博物馆“淳化阁”杯国际书法展,2012联合国中国书法精品展,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艺林春草”、“艺林秋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六届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展等一系列展事,并3次获奖。
1979年,加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1980年,参加中国文化经贸代表团赴日书法演示和交流,日本NHK电视台、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和上海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解放日报、上海青年报、中国知识出版社等曾作专题报道。1987年,再度赴日,曾任枥木高度情报专科学校书道部非长勤讲师,和歌山书道“品墨会”顾问。
徐铁君眼中的世钊兄
1980年,一位记者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文章,将黄世钊先生推上了当时书坛风云人物榜单。
黄世钊,何许人也?
徐铁君: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上书坛刮起一阵始料未及的“黄旋风”!
第一位 将书法作品布置在上海素有“北方荣宝斋,南方朵云轩”美誉的朵云轩橱窗的青年书法家;
第一位 受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公派到日本东京交流访问的书法家;
第一位 载誉归来后,得到上海相关官方报刊介绍的青年书法家。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8月份《解放日报》发表了一幅黄世钊的大字作品——“少年易老学难成”,沒有写全诗,全篇只此一句,形式新颖,读来令人颇感到新鲜。
80年代后期,世钊兄到日本留学。在第11个年头,他毅然选择了回国继续学习与创作。
四十年前世钊兄的作品,除了传统功力,己经有东瀛现代书法的影响,浓淡墨相间,突出明显反差的面貌。那时,他年仅26岁。
四十年后世钊兄的作品,面貌逾发强烈。借用原上海图书馆展览部主任杨泰伟的一段评价“黄世钊作品整体布局行云流水,疏朗大气,酣畅淋漓,章法跌宕起伏,造形构成奇特夸张,既让人下意识感受到他独具的节奏感,又诱人猜迷般莫测其随性的矇眬感”。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现代转型书法的高级艺术表达--不确定性,让受众者在感染之后有抒发自已想象的空间!
在书法创作中,世钊兄始终念得舍失,不忘恩师任政、胡问遂俩位老师教诲与恩德,特别珍惜胡先生的长期书法指导,尤其是关键所需时的鼎力帮助。
现在,世钊兄已年近七旬,书法作品入展、得奖、获誉太多了,早已忘却过往展览的或缺。现在的他,看重朋友交情,看重书道礼义。在近期的书法展上的两幅巨字书作“毅”和“馨”,观众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处世立身之心,而他的“致远”榜书又何尝不是他对书艺终生追求的理想?
徐铁君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注:临杨凝式韭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