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刘云楚

时间:2024-09-30 20:20:20 来源:zgwhb.cn 编辑:佚名 阅读:手机版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刘云楚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刘云楚,原籍湖北,一九四九年出生于云南腾冲市。国家高级书法师、曾任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等。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专业委员会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甲骨文书学会会员、澳门云南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美国哈佛艺术学院名誉院士、中央电视台艺术导师。学书50余年,曾得孙太初、郭伟、杨修品、赵浩如及刘昆生老师面授;甲骨文取法潘主兰先生。先后临习经典碑帖近30种。

 

2015年参展中国——加拿大书画展;

2016年参加中.韩民间书画展;

2018年举办“云峰凝翠.刘云楚书作展”;

2019年赴日本参加“日中文化交流研讨会”和“友爱和平.中日书画名家书画展”,以甲骨文、金文、隶书各一件作品参展;获颁“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称号;创作甲骨文书法作品200余件,其中206件已获版权登记。《刘云楚甲骨文书61幅腾冲名联集》获“中国.昆明2020金茶花文创大赛优秀版权奖”;编辑成《刘云楚甲骨文书法集》;许多作品字数较多,其中宋.文天祥《正气歌》300字,《昆明大观楼长联》180字;

2021年出版《刘云楚甲骨文书61幅腾冲名联集》;2021年获“中日韩文化使者终身荣誉奖”;

2022年举办“刘云楚甲骨文书法展”,向省內外及新加坡、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地读者和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书画组织、培训学校、腾冲市国殇墓园以及寺院、道观等无偿捐赠甲骨文书法集600余册;保山市档案馆等永久收藏。书法作品入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新中国书画发展史》、《中国当代书画鉴藏》等多部重要文史文献。

2022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艺术促进会、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和国际孔子文化研究院联合授予“人民书画家”称号。

2023年、2024年,中国邮政、澳门邮政两次发行刘云楚书法作品邮票和明信片两套,共37张(枚)。

2024年参加庆祝巴黎奥运会“中国艺术大展线上展”。书法作品被加拿大、法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巴西、韩国、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参众议员、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先生、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询地位非政府组织-u c t文化中心主席李依凌等收藏。

 

 

 

探秘刘云楚甲骨文书法:领略艺术与文化的交融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汉字的源头,更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珍贵资料。

 

 

甲骨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当时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录。这些刻字形态古朴、笔画刚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演变成了更加规范和统一的汉字,但它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代,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刘云楚,他以其精湛的甲骨文书法技艺而闻名。刘云楚先生对甲骨文的热爱和研究,使他能够深入挖掘甲骨文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甲骨文的原始风貌,还融入了他个人的艺术理解和创新。通过他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甲骨文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和神秘力量。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甲骨文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刘云楚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希望通过这次探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甲骨文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刘云楚先生创作的甲骨文作品线条刚劲有力,犹如刀刻斧凿一般,展现出古朴厚重的气息。同时,他又能巧妙地运用线条的柔软性,使作品在刚硬之中蕴含着柔和的美感。同时兼具节奏感,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等变化,刘云楚先生营造出一种节奏感,使作品富有韵律和动态。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了他对节奏的敏锐把握。

 


(一)结构之美
  对称与均衡
  甲骨文书法的结构注重对称与均衡,刘云楚先生在作品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他通过巧妙地安排笔画的位置和形态,使整个字结构稳定、重心平衡。
  变化与和谐
  刘云楚先生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结构形式,而是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变化。
  这些变化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二)笔画之韵
  古朴自然
  刘云楚先生的甲骨文书法笔画古朴自然,尽可能地保留了甲骨文原有的形态和韵味。这种古朴自然的风格使作品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神韵兼备
  他注重笔画的内在神韵,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传达出字的情感和意境。使作品不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富有精神内涵。


  (三)空间布局
  疏密得当
  刘云楚先生在作品的空间布局上非常讲究疏密得当。他通过合理地安排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使作品在疏密之间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虚实相生

他巧妙地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作品中的笔画有虚有实,形成一种空灵的美感。这种虚实相生的布局,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综观刘云楚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线条之力、结构之美、笔画之韵和空间布局等方面。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甲骨文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刘云楚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以其精湛的甲骨文书法技艺而闻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对甲骨文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刘云楚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频繁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他的作品被收藏家和艺术机构广泛收藏,进一步提高了甲骨文书法的知名度。他的甲骨文作品已经有200多件,206件获版权登记,前两三年北京“中华蘭亭”字库多次请他书写国家教育部定的3700多字常用字的“刘体甲骨文字”,然而由于其眼睛手术需休息未成行。

 

 

刘云楚先生学习书法50余年,临习经典碑帖近30种,诸体皆习。在参加一些大型的展览中,能够拿出几个书体的作品,书风传统,笔意较好,一般观众都能够接受,这和其他的一般只能写一种,至多两种书体的有很大不同。比如2019年他参加日本东京“友爱和平.中日书画名家书画展”,其作品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和隶书;最近参加的“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线上展”,15副作品,函盖甲骨文、石鼓文、隶书、草书、行楷书多种书体。这可以说是他的一大特点。有一个说法:能比较好的书写多种书体,是一衡量一个书家宽博度、素质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使其和他人的有所区别。凡事有好有坏。正因为如此,也成了他的负担,累赘。有时自己感觉不便参加一些活动,但主办方却非要他参加,说是缺了他活动的档次就不行了。结果很纠结,想躲也难。这不是瞎吹,几乎是常态。只能干脆不接电话,虽知不礼貌,但没办法。

 

 

刘云楚先生的作品为其他甲骨文书法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促进了甲骨文书法的共同发展。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作品的展示和解读,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甲骨文文化,为甲骨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云楚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无不展现了他对甲骨文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他的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刘云楚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不仅保留了甲骨文的原始风貌,还通过艺术创作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为研究甲骨文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对刘云楚先生甲骨文书法作品的赏析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云楚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宛如一首无声的诗,通过笔画的灵动与古朴,将古老的文字赋予了新的生命。他以精湛的技艺,将甲骨文的神秘与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刘云楚先生的创作不仅仅是对甲骨文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他通过对甲骨文的重新诠释,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精神,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为刘云楚先生的艺术成就所折服,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由衷的自豪。让我们共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云楚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将成为书法艺术领域的经典之作,激励着更多的人热爱书法艺术,追求卓越,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TAG标签: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