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周晨华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75年的风雨兼程,75年的砥砺前行。75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是国家的重生,是民族的觉醒,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时刻。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热爱与期盼。向祖国诉说,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寄托。

 

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5个生日。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每一寸沃土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条河流都见证了变迁的波澜。绘画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它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回顾中国美术的发展,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焕发出蓬勃的创作热情,在美术创作上凝心聚力,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新时代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如国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粒粒皆辛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父亲》《黄河》,雕塑作品《旗帜》《伟业》《追梦》,水粉作品《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向社会主义前进》《夜雨潇潇》等。美术工作者守正创新,生动表现中国精神、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内涵、气象格局和境界品格,形成了“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创作新格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周晨华 男,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遊于艺喜书画,求学走访于陈莲涛、李咏森、吴野洲、黄若舟、胡问遂、赵冷月、任政等沪上老一辈著名书画家,同时得海派名家汤兆基、张森、钱茂生、张静芳、陈茗屋、蔡国声及已故书画家陈炳昶诸老师的指导,于而立之前入上海市书协。

 

作品受邀及参展《京津沪渝直辖市书法家交流展》《首届上海市书法家晋京展》《世博会书法家作品展》,多次《上海-大阪友好城市书法家交流展》等上海市各项重大展事几十余次。200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周晨华作品集》

 

2012年至今成功举办《情与境》《贵气华采》《含和守素》周晨华书画篆刻艺术展,《中日兰亭书会交流展》、《海派名家书画展》马来西亚邀请展等展事。长期弘扬海派书画艺术,不负初心立足于魔都。艺术上倡导传承性、风格性、原创性、学术性、精品性。

 

 

创荣时代: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新时代艺术家,您认为该如何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周晨华:作为新时代艺术家,我深感责任重大。要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首先应秉持传承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书画艺术中的技法与精神内涵传承下去,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注重风格性和原创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当代的审美需求和社会现实,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作品,以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再者,坚持学术性,不断深入研究书画艺术理论,提升自身艺术素养,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且以精品性为追求,精心打磨每一件作品,确保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积极弘扬海派书画艺术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社会主义文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