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何祥松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何祥松,字静心,号艺石,重庆永川人。师从陈寿岳先生研习子庄风格中国画作品。撰写了《趋议子庄先生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升华,人生的跨越》等有关陈子庄的艺术论文。其中国画作品简而生动,皴法少,笔意多,浓淡变化大。以块面表理突出山水本质,展示清新、朴实,简洁的画面,精练的表现方法,简单的思想内容喻于其作品中。其笔画的流畅,墨色的运用,线条的勾勒,一丝一毫都透露出他的匠心。笔下的巴渝风情,仙雾的笼罩,缥缈神秘,但却能让人感觉舒心、惬意,感叹这片土地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以及对这片故乡的热爱。 

 

 

 

 

石龙山之魂

—— 记中国著名金石、书画艺术大师刘声道

昔有杨州怪,

 

今怪永川来;

 

百折不挠者,

 

奉献展奇才。

 

魏传统先生这首诗,向我们展示出他心目中的一位奇人,一位艺术家,引导我们去深入了解、去探索诗里描述的主人公——刘声道先生。

刘声道,重庆永川人,生于1922年2月,2009年11月辞世,享年八十八岁。系刘声道,重庆永川人,生于1922年2月,2009年11月辞世,享年八十八岁。系中国书画家协会终生荣誉主席,中国当代著名的石、书画艺术大师。

 

 

何祥松·茶山飞绿

 

如今,先生已逝去,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追忆、无数传奇。先生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展览办到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作品在四十年代轰动陪都重庆、五十年代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领导人,日夜画、指尖画更被视作画坛“绝技奇招”。“一生坎坷,漂泊无定,有艰辛困顿,亦有收获奇遇。在光怪陆离的人世间,他这个布衣艺术家在艰难行进中引出一个个或让人捧腹,或令心酸,或叫人深思不的故事”(王治安《怪才刘声道》)。

机遇使先生成为“艺庐”第十一代传人,勤奋成就了先生在金石、书画上取得的累累硕果,才艺使先生得到张爱萍、魏传统、于佑任等众多领导、同行的赏识,使命让先生全身心投入石龙山摩崖石刻艺术

塑造之路,最终铸就了石龙山的精神,成为石龙山之魂。


何祥松·朝晖

 

艰辛的学艺之路

巴蜀多奇才,才子怪人多。一个永川,出现画坛怪杰陈子庄,又出现怪才刘声道。二人同乡,陈子庄青年流落江湖,可他的画高雅超妙,刘声道,只读一年多书,竟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大家。

先生生于一个仿古、篆刻、书画艺术世家,其先祖刘树三先生在清乾隆年间创建“艺庐”,先生成为其第十一代传人。十二岁那年,谋生计卖灯草到贵州遵义,在他走投无路的窘境中,遇上了正在寻访他的“艺庐”传人陈志光,拜陈为师,从背诵《三字经》开始,跟着

师傅踏上了漫长而坎坷的艺术道路。


何祥松·和睦

 

声道先生早上背诗文,上午学画,下午习字,晚上学金石。师傅严于执教,徒弟刻苦用功。一部康熙字典约五万字,他硬是从头到尾按书法“楷、行、草、篆、隶”五种笔法,认真练习,并遍习诸家碑帖,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历代名家字画,风格各异,都一件一件的临,众多石刻、微雕,也一刀一刀的摩刻,起五更,睡半夜,孜孜以求。师徒相依颠沛流离于云、贵、川三省,边学边卖艺为生度过了七个春秋。功夫不负苦心人,尚不满二十岁,就在书法、绘画、篆刻、微雕等技艺取得巨大成就。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年仅二十岁的他,一件微雕作品——将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刻在一粒米大的象牙上,轰动了当时的陪都重庆,声名远播,被草书泰斗于佑任先生所称誉。一九五六年,先生创作了牙雕《狮子滩水电站拦河坝》,用一万五千余字组成的微雕,现珍藏于三峡博物馆。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刘声道先生将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的四千余字的演讲词组成伏老肖像的微刻作品,该作品是将文字刻在一长八厘米宽五厘米的象牙上的,周恩来总理将其作为中国国家礼品赠送给伏老,现在还被珍藏在莫斯科博物馆。同时,先生创作了多件微雕作品,在米粒大的象牙上刻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五位领袖头像;在头发丝上刻成《毛主席万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均被珍藏于各地博物馆。


何祥松·逆流

 

执着的从艺人生

先生从艺七十余年,翰墨耕耘,铸就风格,自成一家。书画气势磅礴,线条高古,墨彩夺人;金石宗汉印、秦玺,古拙苍劲;微雕更是出神入化,被誉之为“神刻”。

一九八九年七月,先生被中国书画家协会聘为终身荣誉主席。

先生书画作品笔力苍劲,像是灵动的舞者,似高古的音乐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其松柏画作更是别具一格,苍劲的树干,盘区的虬枝,或绝壁悬生,或傲立苍穹,那种不畏风吹雨打,不惧险恶环境,不入尘世俗套的情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墨荷作品,既有名家气韵,又有独到笔法,往往几团浓淡墨色,数笔线条勾勒,“满堂春色关不住,清白留在乾坤中”的诗意,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尽展画面中。其仿古作品更是叫绝,常常可以假乱真,真假难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展出,一友人买了刘老两副仿古画,出境时竟被海关拦下

不准出境。


祥松·松下童子


   为了宏扬祖国的传统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奔走于国内各大都市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武汉、贵阳、昆明、西安、乌鲁木齐、深圳、珠海、湛江、中山等地展出。

先生精于传统技法,还大胆创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功地研发出了《日夜画》这一画种。《日夜画》在首都北京展出时,每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络绎不绝地涌入展厅,一睹为快。首都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也纷纷前往道贺,党政领导也前往观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张爱萍将军还欣然挥毫题词“顶天立地,环宇生辉”。当时盛况轰动京华,令人难忘。

铸就石龙山之魂

“十年踪迹君相逢,一身鞭羁为石龙。”(刘声道诗)

石龙山,位于今三教镇东约三公里处,山崖陡峭,奇峰崛起,高山如虎,矮山如凤。左有东山,右有西山,石龙山就在这两山环抱之中。

这一美妙画卷,酝酿出声道先生之梦:改造石龙山,创造人间奇迹,使石龙山成为雕刻之山、文化之山、艺术之山。第一步是率先刻写当代名人书法4000余幅,第二步是用精美的雕刻艺术在石崖上雕刻2000尊古今著名的人物像,第三步是发展配套旅游设施。规划十分壮观,建成后将是一个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摩崖书法石刻和举世瞩目的“世界名人博物馆”,成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神圣殿堂。

 

何祥松·

 

1984年,在先生已年逾花甲之年,壮心不已,为了心中那一个宏的壮举,将梦想付诸实施了。用自己卖画的钱自筹资金,在他的家乡石龙山长达十多华里的山崖陡壁上雕刻历代名人的诗、词、书法、绘画、肖像,誓把石龙山变成与河南洛阳的龙门,山西大同的云冈,重庆大足的宝顶,四川广元的千佛崖石刻一样的摩崖石刻艺术胜地。

旗开得胜。“石龙山”三个擘窠大字,首先镌刻在石崖上,那遒劲酣畅的笔锋,在几里以外就映入眼帘,每字径宽七米,笔画中可以容下一人,气势雄伟壮观。

“石龙山”字左侧,便是全国书法协会原主席舒同所写的“惊天动地”四字,如飞如奔,如舞如腾,流畅舒展。

 

何祥松·


  先生带着自己的子女和学生在山上奋战了两年余,孙中山先生“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张爱萍将军“云龙腾飞”,吴作人先生“传神”等360余幅已镌刻完成。

 1985年11月29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游石龙山后,写下了诗篇《永川石龙颂》:

石龙山,

石龙湖;

锐意求进取,

奋发展宏图。

无近利,

带月锄;

创业知艰苦,

远望光前途。

民办初,

公搀扶;

群策又群力,

开发莫踟蹰。

风景点,

声教敷;

栀香飘千里,

松柏芳草苏。

要有邻,

德不孤;

文明建设好,

不使心摧枯。

喜巴蜀,

众望孚;

山城春意来,

当惊永川殊。

 石龙山摩崖石刻群建设,这一壮举当时轰动了整个中国,各地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因资金不足和一些其他原因迫使工程停工,使先生这一壮举暂停,也成为先生一个未了的夙愿。

 

何祥松·

 

但是,先生从艺七十载,各种荣誉集于一身,获得过很多奖项。《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画报》、《大公报》、《中国报告文学》、《西南军事文学》、《人民中国》、《华声报》、《四川日报》、《四川画报》等新闻媒体将其作品和在艺术上的建树作了专访和专题报道。先生被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被世人称为奇才、怪才。精神尚在,之魂已成。

——何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