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有影——刘洪彪书法作品荟萃
序
刘洪彪先生的书法艺术,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他早年潜心研习历代经典,从秦汉篆隶的雄浑古朴,到晋唐楷法的严谨精微,再到宋元行草的潇洒飘逸,无不涉猎,并融会贯通。他的笔下,既有《张迁碑》的厚重拙朴,又有王羲之的流美俊逸;既能得颜真卿的磅礴气象,又能取米芾的跌宕奇崛。然而,他并非简单地摹古仿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书法以新的生命力。
先生曾长期在军队从事文化工作,军旅生涯的历练,赋予了他的书法一种独特的“金石气”与“丈夫气”。他的字,线条刚健挺拔,如刀刻斧凿,充满力量感;章法大开大合,如排兵布阵,极具视觉张力。尤其是他的大字行草,笔势雄强,墨韵酣畅,观之如闻战鼓雷鸣,令人心潮澎湃。
然而,他的书法并非一味追求雄强,而是在刚健中蕴含温润,在豪放中不失细腻。他的小楷、行书,往往流露出文人书卷气的雅致,点画精到,气息清和。这种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正是他人生阅历与精神境界的写照——既有军人的坚毅果敢,又有文人的从容淡泊。
刘洪彪先生对书法的形式语言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善于在章法布局上打破常规,通过疏密、虚实、浓淡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节奏。他的作品,常常以“计白当黑”的理念经营空间,使空白处亦成妙境。此外,他在用墨上也极富变化,枯湿浓淡,层次丰富,使线条更具表现力。
本次专场展览以“行云有影”为题,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做着笔走龙蛇的酣畅,又能体味到内敛深沉的文化底蕴。
书法,是无声的诗,是凝固的音乐,是心灵的舞蹈。刘洪彪先生以笔墨为媒介,在黑白之间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世界。愿每一位观者都能在此驻足、凝思,感受汉字之美,体悟文化之深。
作品欣赏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刘洪彪(1954年—)
136×68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鸟归沙有迹,
帆过浪无痕。
《<登江亭晚望>贾岛》
刘洪彪(1954年—)
136×68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逆坂斋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不抱云山骨,那成金石心。
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
《<章草书>高凤翰》
刘洪彪(1954年—)
136×68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逆坂斋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雨后池上>刘攽》
刘洪彪(1954年—)
136×68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逆坂斋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春雨一夕鸣,新篁长过屋。
故园何时归,调鹤对新绿。
《<雨后池上>刘攽》
刘洪彪(1954年—)
136×68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逆坂斋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张继》
刘洪彪(1954年—)
136×68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
刘洪彪(1954年—)
136×34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己亥秋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逆坂斋
悟道归真
《悟道归真》
刘洪彪(1954年—)
136×34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辛丑冬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逆坂斋
逍遥乐祥瑞
《逍遥乐祥瑞》
刘洪彪(1954年—)
136×34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壬寅刘洪彪题
印文:刘洪彪印 逆坂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刘洪彪(1954年—)
136×68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癸卯夏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逆坂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毛泽东》
刘洪彪(1954年—)
136×68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庚子秋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逆坂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杜甫》
刘洪彪(1954年—)
136×34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壬寅夏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逆坂斋
坐忘心斋
《坐忘心斋》
刘洪彪(1954年—)
136×34cm
软片·水墨纸本
款识:刘洪彪
印文:刘洪彪印 逆坂斋 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