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徽剧发源于徽州即今安徽一带,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其戏剧的声腔也融合了南北特色。如徽昆:以武戏为主,伴奏以大唢呐、锣鼓,气势雄浑,保留明代昆腔的粗犷风格,如《七擒孟获》等剧目。二黄与西皮的融合:二黄以徽胡(音色低沉婉转)为主奏乐器,分男女宫调,情感表达细腻;西皮则节奏明快,常用于表现激烈冲突,如《古城会》的关羽唱段。
其次,徽剧既继承经典剧目,将古代剧目抄本进行修复还原,同时还新创剧目,对徽剧进行改编以融入当下审美。例如《徽昆》六卷的影印发行,它选录了1957年安徽省徽剧团研究组的转抄本和抄本原本共计79出折子戏,包含曲谱本、文学本和舞台本三种类型。传统剧目有:武戏代表《水淹七军》《齐王点马》,以武打特技见长,展现翻台子、飞叉、滚灯等绝活;文戏经典《贵妃醉酒》融合昆曲四平调与民谣,《双下山》继承青阳腔的“滚调”技法,情感表达细腻。现代创新部分则有新编历史剧《徽班进京》,以现代视角重构戏曲史,展现徽商与艺术的互动;以及近来的跨界实验《惊魂记》,将莎剧《麦克白》融入徽剧程式,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当下戏剧陆陆续续有年轻人参与,依托年轻人的想法和审美,或多或少都进行了如《惊魂记》一般的跨界实验,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番对戏剧传承的讨论、关注。
然后是徽剧在日常生活中的再演绎。例如借助当下科技,徽剧数字化程度得以提高,传播广泛。在目前年轻人常用的视频app“哔哩哔哩”上有大量由戏曲爱好者修复汇总的徽剧剧目,只要你喜欢便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同好”。同时安徽在文旅宣传时也亮出徽剧特色,戏服体验、唱腔学习、经典剧目欣赏等等,来到安徽免不了“打卡”一番徽剧扮相。还有,安徽绩溪县镇干部在宣传时扮上“穆桂英”,再结合油菜花田实景,一波年轻观众便在春天与徽剧相约;安徽卫视春晚的《徽腔》节目则展现出传统唱腔与现代编曲的融合美;歙县的非遗艺术季还推出徽剧研学、戏服体验,并与腾讯游戏联动开发“鱼灯”IP,伏岭镇则开设“徽戏童子班”二十余年,培养青少年演员,复排濒危剧目等等。
当下徽剧的传承发展可谓是线上线下双线并行,面对戏剧行业的冷清,需要先引起大众兴趣,将徽剧落地日常,从而打造一个包容鼓励为主的社会氛围,之后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青年演员,尽管近来徽剧备受欢迎,但演员老龄化、传承断档等问题若不解决,这人气也难以长久维持。
韩再芬老师提倡的“创作新戏,培养新人”适用于当下戏剧行业。以及韩再芬老师提出的“学徒制+学院制”,能够在保留口传心授传统的同时,借助现实技术拓宽戏剧学习边界、舞台边界,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