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张邦来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创荣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张邦来,民盟盟员,重庆市十佳中青年书法家、首届周永健奖获得者、重庆市十大青年书家(草书);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书法师从戴安和、林健两位先生。
江津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理事,江津区社科联常务委员。
主要获奖、入展情况:
重庆市首届“周永健”书法艺术奖新秀奖获奖
重庆市首届小品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二届群众书法展获奖
重庆市第二届青年书法展获奖
四川省 “永逸杯”首届行草大展二等奖
获重庆市青年书协“十佳青年书家(草书)”称号
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入展 入展重庆市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四川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等60余次省级展览重庆市第四届临帖展获奖
心中妙墨自来香 诗书雅趣满耕堂
——议张邦来其人其艺
刘 川
古论书,多兼论其人,宋欧阳修有“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之论,后东坡持“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之言,清刘熙载亦有“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之见,昔巴渝名家周永健先生亦主“人成艺成”之观。论邦来兄其艺,当先查其人,亦并非其人与吾交好而赞之,当从其平常为人处世观之。黄山谷尝有诗言“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以此观邦来兄多有相合处,邦来兄志于书道以修身,待人接物多从厚,初识于大松兄笃雅堂,后多有来往,于平常事中多见兄为人重义轻利,处世磊落坦荡,气质平和有古风,江津林健先生昔日常赞其为人,周边师友亦多称赏,此皆可窥也。
邦来兄近年来书艺大进,屡见于各大展赛入展获奖名单中,可称阶段性成绩侧证。从其书体与书风取法而言,笔路宽广技法全面,于二王一路行草书多有研习,草书尤以黄山谷为基兼融颠张醉素之意,小字楷书多习魏晋小楷及敦煌写经,大字楷书则广涉魏碑、唐人诸家及明清榜书,另兼习秦汉及清人篆隶。于此次中青年“十佳”展出作品而言,亦体现出丰富性,分别为隶书大字中堂一幅,大草中堂及大字行楷对联各两幅,总而论之作品呈现出较高质量与观感。具体而言,“诗有书兼”大字对联颇具正大气象,结字以颜字为底兼取清人榜书意趣;另“云外林间”大字对联则以欧字为底,似有民国风度;大字隶书中堂,气势较大,取清人隶味;两大草中堂则以黄山谷为基,笔墨娴熟,章法巧妙,“观花”一幅尤佳。
因与邦来兄平日多有往来,观其作品较多,且私下互有学书探讨,于其大草创作期待最大,当为其重要书写标志和突破口。就其当下大草创作而言,虽于章法布局之轴线摆动、挪让穿插、块面布局等均已具备较强空间艺术把控力,然更期于未来,于字法缠绕上删繁就简,更着力于线条内质凝练,增强中段弹性,削弱偶尔虚空之憾。同时,望延续当下大字行楷书创作之较好势头,增加碑帖融合思考与探索,以期磨砺出更具自我语言之笔墨精神。此外,邦来兄平日亦较为重视字外功夫之修养,于传统诗文多有研习,常有诗歌及楹联佳作呈现,此亦是未来值得期待处!看过邦来兄部分诗作,尤对一首《咏黄槐》记忆深刻:“落花有意盖轻尘,流水无心掩玉盆。不羡新春桃李艳,但图一隅吐清芬。”
江津林健先生曾有数言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大凡为艺,多因浮名浮利中途而止。然者,最终的归属是打动自己、安慰自己,是灵魂的‘自留地’,治学越到后来,越觉得自己要补的课太多了。”林先生乃邦来兄恩师,言传身教,艺品人品多对邦来有深刻影响,惜英年染病离我们而去,实属遗憾!然先生“息心于一又全生命之态”的求索精神当时刻激励后进,望与邦来兄共勉旃!故作小诗以赠:
心中妙墨自来香,笔走龙蛇古韵长。
魏晋唐风兼宋意,诗书雅趣满耕堂。
众家笔墨种毫端,文艺兼修砥路宽。
静待熔炉金水化,心源自得作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