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宁大明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创荣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宁大明,(1942.5) 河北乐亭人。擅长中国画1960年入学天美。师从孙奇峰,付乃琳,张翔,邓家驹,陈冬至等先生。曾先后在剧团,群艺馆从事美术工作。后调入河北师大美术学院任教。中国美协会员。作品有中国画《高风亮节》《先驱》合作),年画《毛主席拜年》全国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年画评奖二等奖。另有众多作品出版,发表,展览或收藏。
宁大明作品欣赏
比起文学家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我更喜欢去读他们的随笔或者散文。因为这些随性的文字正如自然流淌的小溪,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气息平和而温润,句句发自内心,字字都是真性情。同理,相比艺术家精心“炮制”的代表作,我更愿意阅读他的一生和伴随其一生的随稿。我在探究《亚威农少女》缘何成为立体主义的发端时,也会追寻毕加索的线描作品中那缭乱的线条之归处;我在揣摩罗丹的《青铜时代》的同时,更会为他那些用水彩或淡淡的墨汁涂抹、渲染过的速写而感动。
2019年的岁末,我突然接到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了多年的宁大明先生的电话,还不等我意欲为自己多年不曾探望老师的疏忽辩解什么,他便直奔主题(先生一贯的作风就是这样简单、直白不兜圈子)。大概的意思是,先生要为自己大半生积攒的速写、素描结集成册,约我为其撰序,实不敢当但又容不得我的推托,便定下了到先生家里看画的时间。也好,一来拜访,二来满足多年未曾拜读先生作品之好奇与渴望。若把这些隐于成名作背后的“其貌不扬”、“波澜不惊”的速写作品抽离出来,大白于天下,人们必定会为其惊叹!原来艺术家的成就与独特品质以及风格养成的轨迹就埋藏在那随性的线条、肆意的铅色和不经的纸张之中。
当我问及宁先生,这般不辞辛苦到底是为哪般?宁先生非常笃定地说:那些社会的底层人物以辛勤的劳动清理着城市的污垢,还世人于靓丽,而我耕耘于平凡,献世人于尊严。这是我认识宁先生近四十年从他的口中道出的最华丽的语言。
——黄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