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李敬华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李敬华,1961年生人,祖籍河南开封。现任职于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研究部古代绘画研究员、专职画家、山东省文博书画研究会理事。师从于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梁天柱先生,为其关门弟子。就读于中国美术院山水专业山水画高研班,中国美术院岩彩画高级研究员班。曾被授予青岛市青年美术十佳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多家专业艺术机构收藏。

个展举办:

2000年山东大地美术沙龙2006年北京墨宝美术馆2011年北京798和美术馆2014年北京万国艺术空间2021年青岛市博物馆

 

 

 

 

 

“境生相外、无上清凉”——解读李敬华的绘画艺术

 

自获李敬华绘画展览一事,应兄之邀述写画评已有月间,迟迟未能动笔,实是激动之余已无法准确评述,着内心惴惴不安,望兄海涵。细想与兄议画论道已来,现静思提笔,近十年与兄交往之情,涌于心、现于前,兄在艺术上之造诣,堪称大才,近于全能;文学底蕴深厚,兼蓄儒之自强、道之自然、佛之自证与内,并呈谦逊豁达与外。视为良师益友,受教颇丰。

画展之名更是清新,意于相外,无于境中,真乃物相两忘之界,故提述评之名为“境生相外、无上清凉”,此为敬华艺术成就之写照。具激浊扬清之能,不返山林潜迹于市之隐士,通文、善绘,且有傲骨,现世稀有。说不完且道不尽的艺术感悟,要说到艺术家个体生命之强悍呈现,笔墨丹青对人格内核的直捷外化,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李敬华。

毫无疑问,诉求强调传神的人物绘画同时激发了艺术家李敬华孤独地孜孜不断地追求山水、花鸟绘画之全新的表达形态。艺术家本人践行的灵魂历程,酣畅淋漓地展示其不凡的内心世界,其作品常因高雅、精美,大气磅礴,并呈“灵觉”“秀雅”“透清”之花鸟,“重厚”“生动”“气势”之山水,而让人叹为观止。人们可以从艺术家的笔墨、气韵、章法中体验其用心,“诗画有境、意于相外”这样的物相也都走向整体性的升华。

说起来,艺术家李敬华在山水与花鸟上的执着研究,另辟蹊径的创新劲头,而实际上却道尽了这股艺术激流在未来中国绘画史上是多么珍罕、多么难以遇见又多么让人激动,世上没有其他更让人折服的孤勇之士,除了以笔墨作媒介呈现一种另类的生命之光,继未来前行之路。从艺术家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让人们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最后祝贺在青岛市博物馆展出的“无上清凉”艺术大家李敬华个展圆满成功

——气宇敬书

辛丑年七月十九于杭州之江畔九里居所

 

《抱性一何洁》 61x61cm 宣纸彩墨 2020年

 

敬华先生为画赋予了情感生命,摆脱了人为痕迹,进入了一种超凡自由的,诗意惟美的境界。

观其"水墨""纯色"之画作,渲染通透幽深,墨色叠加有致,游走神秘,相融无碍,深触观者灵魂,非良好修养、娴熟技法所不能。

愿敬华先生,不忘初心,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周群

国家一级美术师政府津贴获得者

 

《清芳气自华》 61x61cm 宣纸彩墨 2020年

 

读李敬华的当代水墨作品,禅意清风、气韵流畅、似形非形、似痕非迹、章法布局精妙、虚空见气,乃大道也。以个人的理解与实践,我认为当下的水墨材料和表达方式已多元无界,画画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每位画家的生活状态、心性修养尤为重要。真诚、童真、快乐、自由才是一个艺术家感性思维的灵魂。虽然艺术家的路是孤独漫长的,但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是宝贵的,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差异自然存在,摹仿传统容易,画好自己很难。祝李敬华这次水墨作品展圆满成功!

 

——罗智慧著名设计师 画家

 

《白露》 91x55cm 宣纸彩墨 2013年

 

彩色慰藉

 

艺术家似乎没什么必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颜色,他们更愿意通过色彩制造出一种与灵魂对话的语言,只有这种触及直观感受的创造物才是沟通情感与生活的艺术。尽管美术史上印象主义艺术家渴望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色彩并从中获益,其结果可能是“意味着抛弃了心灵的财富”。今天再看马蒂斯的艺术,我们仍然不怀疑他的伟大。

 

《春山一路鸟空鸣》 80x65cm 宣纸水墨 2012年

 

无疑,敬华的实践方向一直追寻美术史意义的轨迹,他的作品形态多以色彩示众,还偏爱绿色和蓝色。

据说信仰神或多神的人常选择绿色,这跟重生的联想有关,即便在童话故事中,绿色依然是众生的彼岸;绿色不仅可以改变人生,又拥有智慧。不可思议的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相近的绿色和蓝色其蓝色一词竟很晚出现,并且肇始于绿色和黑色。

 

《前行若无山》 50x45cm 宣纸水墨 2019年

 

奥莱多.达.芬奇视色彩有一种语义角色:绿色代表水;蓝色代表空气。而黑色在中国早已完成了它的哲学与文化定义。敬华的平衡只是努力找寻东西方交融后的节点,他的绿色从未脱离自身的文化根基,溯源传统艺术的方式也随即凸显出锐智的一面。敬华以色代墨,把“笔气”透过冲动赋予活力与变化,使自我与观者进入某种更加不可触知的联想中;画作里的“墨气”则制造出不可言传的内在与虚空,既可即刻激活,又被指定和领会。难得的是他弃之实体化可以辨识的图像,栖居在形式内来保持心灵维度,不即不离,自臻化境。我想,这一定是敬华常常念想的“清凉”。

 

《无穷碧》 70x55cm 宣纸彩墨 2017年

 

翻开档案,我们依旧对自己无法了解。直觉、疑惑、感知等等与之混杂的情绪难以界定,以至无法说出某件作品的意义所在,显然仍有作品超出语言表述的能力。如果诗的核心功能就是明白表达出我们模糊的思绪,视觉图像也只是让我们体验明确认知的感受。促成自我认知,把获得与了解传达给他人,再以自我慰藉。

 

《窥》 90x65cm 纸本岩彩 油画颜料 2022年

 

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总是离不开艺术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即便时下新冠疫情游荡,台风、洪水留下的疤痕隐隐作痛,艺术家的企图解释犹如假设般的既没被现实世界否定,又没人去推翻为什么这假设是错的。

敬华的彩色到底想表达什么?也许是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或者是艺术语言的象征符号,我确信他一定有所意图。

 

——张正民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美术馆馆长

 

《雨霁》 61x61cm 宣纸水墨 2021年

 

水墨的绘画性实验

——谈李敬华的绘画

 

我是在中国美术学院高级岩彩画研修班上课时认识李敬华的,时间一晃就是十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常看到李敬华的作品。他回到青岛博物馆工作创作不断。他的画跟他的艺术创作思考有关,他一直在探索着一种图式的表现,其表现是一种绘画性的实验。

 

661x55cm 宣纸水墨 2010年

 

绘画性探索在李敬华的绘画里显得很突出。绘画的材料选择,使用属性等都直接影响着其绘画的探索方向。从他的作品画面看是水墨的一种实验。他在水墨的绘画性实验中寻找着一种适合他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个语言的探索关联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意和西方水彩绘画的笔意,在中西绘画的笔意里实验着墨韵中的视觉关系。我以为这是个很真实的绘画语言探索,是一种直接在水墨与载体上的呈现,把水迹,笔痕,色彩与纸的材料关系形成的视觉图像,这种实验是即兴的,不可预想的起笔过程,以此成为生命中的整体联系。

 

《山雨欲来》 136x32cm 宣纸水墨 2019年

 

笔墨与生命相连。在李敬华的作品里融合了他生命中的文化素养。在他所经历的时代里,西方绘画艺术和中国绘画艺术影响的时期,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是文革的社会影响,苏联绘画艺术的国内传播。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形态直入中国,在全面开放的时代里,新观念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融,促进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的认知。随着开放的40多年,李敬华的艺术同样也在探索重返中国传统文化视觉领域。

 

《痕•迹一》 46x32cm 纸本岩彩 2011年

 

在李敬华看来,绘画的语言是长期在笔与载体之间的触碰中产生的视觉留痕与行动轨迹所形成的图像,这在所有绘画里都是存在的经验,然而今天我看到的绘画实验呈现的是以一种国际视野着手在中国本土上的水墨韵味,其表现的是视觉关系中的生命和文化,其中的元素是自然的物与人文的意,将这种物意,关联着绘画性的视觉转换,传达中国绘画里的内涵与西方视觉绘画中的物象,在是似而非的视觉表达中呈现的中国绘画里的是与非之间的妙趣,我以为这是一种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在当代绘画性探索中的一种可贵的态度。

 

《痕•迹二》 46x32cm 纸本岩彩 2011年

 

李敬华的绘画性实验给我们呈现的作品传达出的是绘画的自由,在绘画的瞬间中所留下的痕迹是我们在绘画过程中最不可控,又最有趣的创造性,不是预想中的胸有成竹,而是在边画边思考的那份生命信息流露出的轨迹和痕迹所呈现艺术家内心精神感受的绘画性表现。我相信这种平日在痛苦中思考,在表现中快乐的自由绘画才是艺术的真实表达。今天,我们在李敬华的作品里就充分感受到这些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现象。

我祝愿李敬华的艺术道路在不断探索和创造中越走越远。

 

——罗小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