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林鸣岗专访 2024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林鸣岗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林鸣岗(原名:林民刚)

旅法香港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油画研究会会长、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

(La Maison des Artistes 1993 年入会)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审批员。

1952 年出生于福建福清,自幼喜欢绘事。曾经上山下乡6年,1978 年移居香港。1990 年赴巴黎留学。进修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三年。

旅法20 多年期间,曾在罗浮宫潜心临摹大师作品两年半,吸收「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的精髓,5 次入选《秋季沙龙》、4 次入选《法国艺术家沙龙》。

曾在巴黎、香港、中国举行 40 多次个展,130 多次联展,出版个人文集、画集 20 多种。作品和文章多在内地、欧洲、香港发表,曾 10 次入选北京《中国年度最佳散文精选》。5 次入选5年一度的全国美术作品展。

 

林氏酷爱大自然,一生喜欢云游天下,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世界各国、不断刻苦写生创作。被誉为《真正的色彩画家》、《苦吟派诗人》。是个著名的有影响力的实力派、思想型艺术家。

鸣岗画作对于我,犹如我所阐释之古文多元语义。他的画作向大自然提出之问题,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永恒问题,即如何藉人类普世思想之舟,迈上共有的理想和概念之永恒之道。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员 戴明德

比利时小钟楼    40X96cm

 

他的作品包涵了一种探索,一种自我超越的欲望。这种探索,这种欲望表明着这位年轻的创作者正在孜孜不倦地自我否定,即通过他重新创作的形象到达自我的彼岸;让观者遨游在画中,让世纪改变面貌。

 

法国 艺评家 阿尼诗·粤吉1992年9月17日

春天来了    81×100cm


艺术的内在性,关于你的画,林,我有个想法,西方画家寻找一个三度空间的和谐。但中国画家寻找的可能是五度空间。这就是说他们同“五行”有内在的联系。而我们西方人总是固守文艺复兴以来神圣的“长、宽、深”三位一体的法则。中国艺术家更自由。林,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

 

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 

罗杰布·悠勒1998年5月5日

敦煌秋景    80x80cm

 

鸣岗君以其厚积而薄发,呈现给读者的,何止是一幅幅传统油画定义上的精品,简直就是老庄禅宗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黑格尔用绘画语言坐而相互论道的结晶,简直就是西方印象画与士大夫文人画两种境界对话的结晶。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法国巴黎大学 教授 韦遨宇

法国小镇(二)    40x50cm


林鸣岗总的色彩趣味是追求朴实和力度,他力排华飘摇,用笔则追求自然随意而避免修饰,同时又藏其锋芒。而他选景时更重视朴素大方,不露经营的痕迹。这一切都使他的风景画处处呈现一种静穆的美而服从于他那返朴归真的美学理想。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荣初

福建仙人谷    80x100cm

 

《世界美术》、《美术研究》主编 著名艺评家 邵大箴教授人们在他的作品面前首先感到的是洋溢着和燃烧着的一种热情。正是由于有这种热情,林鸣岗的画作既写下了自然的精神,又与客观自然拉开了距离。它们情真意切,充满了林鸣岗的个性。

 

《世界美术》《美术研究》主编 著名艺评家 邵大箴教授

海潮(新西兰)    76×101cm

 

鸣岗不为名,不为利,他只是在巴黎领略了这种纯朴的美,于是他一片真诚地歌颂这种美。正因为这种美是他从内心深处感悟到的,所以他坚信这种美是永恒的。他要为这种美而献身,他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他固执己见,他顽冥不化。在这一点上,他简直是个圣徒!

 

中国著名雕塑家、画家 钱绍武 教授

家乡早春    67x79cm

 

林鸣岗先生早年即移居香港,后赴巴黎留学,从印象派以来的法国风景绘画中吸收营养,在光色并重的油画语言中深切地表达了对大自然家园的关切,犹如一位行吟诗人,在作品中寄予了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感受。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范迪安

郊外春光    65X81cm

 

我曾把林鸣岗比喻为绘画方面的“苦吟派诗人”,一步一推敲,一步一摸索,由此,他才一步步接近了印象派绘画的精髓。在我看来,在当代画坛,若论以印象派油画为主攻方向的诸多东方画家,恐无出其右者!

 

著名作家、评论家、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侯军教授

秋水    100x120cm 

 

真诚地喜爱大自然,真诚地对待艺术是他数十年来的信念与追求。在他的画中有原生态的神秘大自然,也有艺术家的再创造。都表达一种宁静、祥和、庄严、秀美的情感和境界。他是五四运动以来真正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

 

香港中文大学 郑赤琰教授

太行山之晨    61x50cmx3

 

他带有一种使命感,他自我要求继承前贤,又要追求超越,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 不断尝试突破。他虽然留法十六年,但从不盲目追随前卫。他不但勤于作画, 还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的文章富于韵味,充满哲理,与中国文人画的追求不谋而合。

 

前香港三联书局总编辑、著名艺术家 萧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