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个案研究 |苏维贤:“水墨真境”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苏维贤,广东潮州人。1974年起在铁道兵文化部美术组任创作员,作品参加全国丶全军美展。转业后任群众艺术馆美术员,报社美术编辑。人民画报,今日中国专辑介绍其创作与作品。广东画报丶画廊丶国画家也多次刊登国画作品。先后在广东画院丶汕头画院丶台湾丶香港丶泰国丶澳大利亚举办个人画展。陆续由天津美术出版社丶天津杨柳青出版社丶大连出版社丶海潮出版社出版个人画集。
得意忘象:苏维贤新作
文/魏祥奇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苏维贤早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美术创作组参加主题性美术创作,承蒙沃渣和毕成两位先生教导,《路向云天外》等国画和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全军美术作品展览。改革开放后,曾绘制《送俘虏》《大破匈奴》等8本连环画作;并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启发,创作了一系列带有强烈立体主义、表现主义风格的水墨实验作品。1990年代,又注意汲取新文人画思想影响,著力在高士、道释、仕女题材绘画创作上深耕,出版了十余本画集。近年来,苏维贤回顾自己半个世纪的绘画生涯,力图在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笔墨、色彩,叙事、形式探索之间反复探索的道路上开掘出新境,已然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画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得意忘象”“物我两忘”的中国古代思想有了新感悟。
这些新作与此前的绘画实践之间还是有着紧密的关联,只是与其在中国文学和历史典故中提取创作主题和母题不同,苏维贤更注重由心而发的形式律动。相较于前期研究中国古代壁画色彩与形象的丰富变化,通过捕捉不断浮现的形象持续延展画面的尺幅形成长卷式的巨制不同,新作中偶发性的莫可名状的“乱力怪神”喷涌而出,是不讲道理的形象的堆叠、捏合、杂糅的并置,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喜,是浑沌的神异世界的灵怪的纵情狂欢,以至观者无从辨析其由来,只能说是其内心中呼之欲出的幻象。当然,这是业已古稀之年的苏维贤有意为之,他试图忘记所有的法,以“无意识”的状态作画,凭着直觉作画,甚至有意将视觉形象含混起来,这样才能不断让笔墨和色彩获得自由表现的空间。换而言之,苏维贤认为构建形象与笔墨和色彩的自由表现之间存在隔阂,或者说,在大多时候,笔墨和色彩皆依附于视觉形象而存在,脱离形象的笔墨和色彩被驱逐至无关紧要之处,而现在自己所要做的,就是让笔墨和色彩,让直觉的自由表现占据画面中心位置,视觉形象成为笔墨和色彩,成为直觉自由表现的附属之物。显然,苏维贤在新作中并未表现出决然的转变,形象依然像躲藏在森林中的精灵一样不时探出头来,在酣畅淋漓的笔墨和色彩中,这些面庞像是消逝在记忆抑或是历史时空的游魂。
不仅如此,苏维贤在尝试将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笔墨、色彩,叙事、形式的共贯融合,因此我们能在这些新作中看到很多未曾完全咀嚼消化的残片,甚至是缠斗的斑驳陆离的场景,似曾相识,然已莫能辨其渊源。纵览这批新作,能看到苏维贤在实验共贯融合的丰富性,他会在不同的画面上尝试新感受,在恣意中感受直觉性的存在。事实上,没有脱离控制的自由意志,苏维贤所有的新作都是对旧作的回顾、梳理、检讨和再创作。尽管这些直觉性的自由表现在过往的艺术生涯中屡有表露,这是其内在性情使然,然而这些新作还是展现出一种自觉的、整体的征候性的新变。不管是近半个世纪艺术生涯积淀的使然,还是对既往创作观念的不满足,乃至是自己对艺术甚至生命的新感悟和新思考,苏维贤都在新作中展现出了他蓬勃艺术生命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2024年7月于北京朝阳和平街西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