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展览

《查令十字街84号》书籍再设计展”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开幕

时间:2024-05-13 13:39:49 来源:zgwhb.cn 编辑:佚名 阅读:手机版

 

 

5月9日,“《查令十字街84号》书籍再设计展”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开幕

 

此次展览由吴文越教授策划,展出作品为84位学生的书籍再设计作品,均以《查令十字街84号》为创作蓝本

 

 

展览入口与海报

 

小编作为吴老师的在读研究生,有幸参与了策展,并很高兴能够通过图文和采访的形式展开介绍展览的诸多巧思。

《查令十字街84号》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呈现纽约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书店主管弗兰克之间持续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信中平实的语言不仅服务于旧书订购交易,更承载着他们精神与情感的深层交流。1987年,这段故事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影片画面还原、引人入胜,并启发了我们不同设计手法对于传达信息的多种可能。

因此,这本书被选作“书籍设计课”的蓝本。学生们从阅读原著和观看电影中进行初步理解,接着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课堂讨论来激发灵感,随后逐步绘制草图,确定使用的材料和装订方法,最终独立完成了成书的制作。

一千个读者可能有一千个“查令十字街”,此次展出的再设计也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各美其美。有的学生选择书口作为设计切入点,有的在页码上进行创新,有的为书籍绘制了独特的插图,还有的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封面。

 

 

前言

小编:吴老师您好,我们发现这次展览和一般的绘画展有一定区别,有许多提升互动性的设计,比如观影区、复古打字机和邮箱的布置、书店原貌与现状场景还原、书籍旁配备的手套、书籍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导图和工具等,请问这些布局、模块、流线、文字与图片的设计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呢?

吴文越教授:布展实际上跟我们做设计一样,随着你逐渐地深入,会发现还有许多更好的表达形式,比如一开始可能桌子的摆放更分散,插图和装置的位置也非一开始就确定,在不断协调中定格了现在的呈现。布展最首要考虑的是主题的切入,书籍再设计是很强调五感体验的,如果我们展出的书籍只是打印图片的话,就没有触觉、嗅觉、味觉的结合的丰富性,也就体会不到它的魅力所在。而其他的装置则是创造一个背景氛围,让人好像走入展厅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进入书中的故事。其次呢,展览本身也会考虑地点本身的特性,如果我们的展览开设在一个古建筑中,所有的设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充满现代风格。

 

 

展览一角

 

小编:说到现代,听说我们的展览运用了不少先进的技术,比如3D打印,以及书店的照片利用AI进行还原等,可以请您谈谈您对现代技术对于书籍设计的影响吗?

吴文越教授:3D打印其实在 19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这84本书的作者学生跨越了不同年级,后来的学生是用到3D打印技术。墙上查令十字街老照片的还原则是由一位我的研究生肖李薇来做到的,目前在韩国攻读读博士的学位,她正在上的一门课就是用MidJourney 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生成工具,要求学会使用语言来恰当描述从而精准还原,但是该软件目前对文字的呈现还不太智能,所以后期又让一位在读硕士生韦子柔对图片的文字部分进行了二次处理。我想以后人工智能肯定是会来越来越成熟,这也是好多同学在关心的问题,我们这个纸质的书会不会被电子书籍取代,这个有点像竹简和纸张,在纸出现之后,他们并行了300多年,现在传统的纸质书和电子书,估计他们也要并行一段时间。但是我认为目前纸质书不会立即被取代,但是有了电子书之后,确实倒逼纸质书要做的更有特点,比如互动的立体书。但一旦这个信息技术成熟到读者在翻阅时,能实现纸质书那样的五感阅读体验,纸质书将来就会变成一种收藏品来珍藏。

 

 

 

学生作品

小编:谢谢吴老师,下面这个问题是替我的朋友们提出的,她们本身不是设计专业的,所以可能对书籍设计的理解比较模糊,觉得重点就是封面和排版,但是看了今天的作品,发现除了刚刚提到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设计的地方。那么可以请您谈一谈您对书籍设计以及书籍再设计的独到看法吗?

吴文越教授:如果按照定义的话,书籍设计是从原稿到成书的一个设计过程。在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图书的定义为,不包括封面、封底在内不少于49页以上的非期刊性出版物。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书籍的概念也在变化,目前应该是在一定的媒体上,按照一定的形式经雕刻、抄写或印刷或光映的图、文著作物,以传播知识或供人消遣和娱乐的载体,统称之书籍。书籍的整体设计,其实从古代就有,它也很讲究。比如卷轴,轴的那个部分,皇家就会用到金、玉、犀牛角、玛瑙等材质做轴头,髹漆、镂刻、雕琢、镶嵌等工艺。又比如篇章页都有版式设计,并且强调天头大、地脚小,这就跟我们传统的上乾下坤、天方地圆的古代传统思想有关,也和书籍的形式有关,中国古籍书从简牍到卷轴再到纸质书籍,从右至左的竖排模式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而国外早期的版式正好相反是天头小地脚大。到了清末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从国外引入大型的机器装订,使出书的效率极大提高,书籍已经变成大众唾手可得的读物。目前中国书籍的最高形式线装书还不能实现机器制作,这些在观影区都能看到,欢迎大家去看。那再说我们这次的主题,再设计,因为实际上《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已经有很多版,外文和中文都有,在设计课堂上,学生们又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这本书,84本书各美其美,各有千秋,也就是说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这个课我再继续上下去的话,我们还会有新形式的《84》书籍呈现

 

 

展览一角

小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查令十字街84号,但是我们看到书店里在售卖的书,似乎只强调封面的显眼醒目和材料的低成本,而不一定符合书籍本身的内容在设计上的呈现,好处是能让更多人承担得起售价,增加书商的利益,弊端就是设计的可能性被极大限制了,那在我们的这个设计课堂中,是如何协调这其中的矛盾的呢?

吴文越教授:首先考虑学生的创新性及可行性,保证设计师的理解能够传达出来,有的同学可能更偏向于个性化,像这本玻璃材质的作品,内容也只选择了原书中的几个小段,相对而言这种设计就比较难跟市场接轨。当然我相信应该越来越多人会转向能够欣赏不同的人的审美、不同的人的巧思。

小编:所以我们这个书籍再设计的这个课程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能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书籍要怎么设计,以及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宣传方面肯定是重要的,但是不一定就局限于封面,或者我们有可能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机制,能够既保护到书籍设计本身的一个专业性、设计师与目标人群的沟通、以及切题而又特别的体验感,而不是牺牲掉这些只为了保全销售的利益。

 

 

展览一角

小编:最后,可不可以请老师挑几个作品向我们介绍一下呢?

吴文越教授: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绘制墙上的人物关系图,陈祥瑞同学根据内容绘制了本书的插图,非常生动和形象。在做这本书的时候,她表示我们的课程时间太短,她就申请了延迟时间交作业,想更好地完成作品,看了她的工作量,我破例同意了她的要求。最后他交上来的这个书籍,确实是非常完整的,她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个书籍里面的内容,查阅了当时的邮桶、小汽车的造型,当时人物的道具是什么样,里面所有的场景都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点。

小编:好用心啊,看来设计一本书还不能单纯只看书的内容,还要切实地去体验各种生活场景。

吴文越教授:是的,这非常重要,而且这些不同的体验就会导向千姿百态的理解、感受和表现方式。有的学生把两位笔友之间的感情理解为有温度的爱情,所以她设计的整本书都透着橙色的光芒。有的学生在读原著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女性细腻的情绪变化,所以她用清新简约的手绘笔触模拟每次心理悸动。还有一本,作者把内容都藏在了半透明的封皮里,需要拆开才能看到,模仿了窥探信件的感觉。以及一本把一排排手绘的书籍插图打印在透明塑料胶片上,拿掉护封,剩下封面上的空空的书架,营造一种人去楼空的氛围。

小编:这些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在做什么?他们的职业方向有没有受到书籍课程的影响?

吴文越:是的,有些同学毕业后去了出版社、报社当美术编辑,还有些同学在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英国等继续深造,有的同学现在是新锐导演,拍出电影,自己亲自设计海报,就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读书的学生陈旭岐说的“这节书籍设计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十分的有趣,并且让我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十分受用的设计方法,以及书籍设计的专业知识。设计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创造美丽事物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探索、实验和改进的过程。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思考和对细节的尊重。设计对我来说最有趣的点在于不断挑战自己,尝试将不同的元素和技术结合起来,即使最初的尝试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每一次的尝试和修正都是做出有趣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勇敢地去尝试,不断地去创新,是我在这个课中收获的宝贵的体验。

本次展览将于2024年5月9日至5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一层展厅展出,欢迎师生及社会各界观众莅临参观。

 

 

编辑:韦子柔(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摄影:巡夜鱼灯&编辑

TAG标签: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