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姜建清

时间:2024-11-25 15:59:14 来源:zgwhb.cn 编辑:佚名 阅读:手机版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姜建清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教导,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创荣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姜建清,1971年出生,字子渔,湖南邵东人。毕业于衡阳师院、湖南师大,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造型创作班。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理事、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工作于邵阳市美术馆。曾十余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百家金陵”等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台湾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江西省美术馆、吴冠中美术馆、李自健美术馆、邵阳市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出版《姜建清中国画辑》、《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风范-姜建清卷》。

 

草木亲人

——艺术从朴素的生命开始

姜建清

 

生于农村、亲近自然的人,会对地底下生出来的植物、在土地上行走的动物,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那小时候与草木厮磨的感觉常在,至甘于生活责任重压的岁月,亦时而守株望垄、触摸爱怜,草木似与人血脉相连。那母亲草、椿香木仿佛是亲人。

 

 

所以,去山中林泉、田圹野径间发呆吧!只有这里你才可以与其间草木晤对融合,相应相和。或许,在这里生命的属性和随缘的心灵可与之共鸣,获得心灵的修复与治愈。这与花圃里的丰腴肥硕、花枝招展是不同的,这里还有生命的惊险与恒久,还有相互支持与奉献,它们抱朴怀素,自由无修饰地生长,所以那些浓艳之态在作品中渐去渐远,倾慕于世间的沉著与清癯,痴情于疏野与悲慨,且入目从心,常有感动,感动于草木无碍的生长,随时的曲折、坦然面对生死。

 

 

宇宙之下,万物平等,生命如蝼蚁,这田间地头成千上万的蝼蚁如地球浮面的七十亿人,不过生死而已,七情六欲及八风八邪是其中生长的曲折,一切向死而生,又向生而死,都在轮回之中。画中那些野花枯草、虬枝散木是生命的表达,是众生的表达,表达生长的艰辛、艰辛中的努力、努力中的绽放、绽放中的感恩。

 

 

生命本身是悲情的生长,是地球黄昏时期的生长,或将失去,生命的争斗与平和,灿烂与枯萎成为必然。草色遥看近却无!遥远地看,一片土地一片草木是那么朴素,那些五光十色都融进了朴素里,朴素才是生命的主色调,亲人是生活的主色调,那草木亲人生生不息,那草色来去浅浅,若隐若现,你有时感觉不到,而它是深情地存在。

 

 

“草木亲人”是个艺术的梦,梦萦魂牵的草木已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复杂琐碎的世态和现实的亲朋隐藏了,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草木之梦才涓涓而出!“草木亲人”是个生命的梦,它像身边的人一样生长着、灿烂着,或像故乡一群逐渐老去和诞生的人,只有在晨昏有暇时才能细细寻找到它的存在和他的名字!

 

 

 

 

 

 

 

 

 

 

TAG标签: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