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建筑古建筑

走进古建筑:斗拱的演变历史

时间:2020-06-17 11:14:02 来源:zgwhb.cn 编辑:佚名 阅读:手机版

斗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木建筑结构,它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历程,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意义。

日前,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国内一线文旅规划设计机构南派华采堂,他们在古建设计、古建筑设计、古镇设计、文旅设计、文旅策划等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落地经验。其中,由华采堂设计的东安阁,不仅体量大,设计精巧,而且应用到的传统古建构件非常丰富,可以说是现今国内古建筑设计的巅峰之一。东安阁正好采用了唐制式样的精美斗拱,不仅机巧绝伦,而且气势非凡。因此,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一起交流了关于古建筑中的斗拱的一些历史和演变历程,这里稍作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

image.png

华采堂东安阁效果图

斗拱通常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的呈弓形的承重结构,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做“斗”,合称斗拱。又名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

对于斗拱的起源,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斗拱是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二说斗拱是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三说斗拱是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在当代的古建筑研究中,普遍将斗拱的演变分三个阶段:

1. 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初现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柱间开始使用斗拱,最初是一种被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image.png

2. 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从此时开始,斗拱就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宋代书籍《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3.明代至清代

及至明代,柱头间开始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斗拱强烈的秩序感与空间感,能够给人以无以伦比的艺术感染力,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值得我们去探寻、去研究,传承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古建设计 古建筑设计 古镇设计 文旅设计 文旅策划  文旅规划

TAG标签:
反馈